五十年,是水科院从组建至今的时间;五年,是我从学校毕业到水科院工作的时间。
对于水科院来说,五十年的发展历程,是其不断完善、不断强大的历史见证;对于我自己来说,五年的工作经历,是我人生中关键的五年,也是我从学生到“社会人”转变的五年。
回顾在水科院的五年,很多经历都是难忘而珍贵的。
想起刚进院的时候,领导给了一本水科院的介绍让我熟悉一下,我这个从未学习过水利知识的“门外人”立马就被各研究所的名称弄迷糊了,水力学和水利、水资源和水环境、泥沙所和泥沙中心等等,再看看各所的研究方向,更是大堆我弄不懂的水利专有名词。与水科院朝夕相处的五年,渐渐融入其中,像熟悉一位老朋友一样。现在,每当有人问到我的工作单位时,我总是很自豪地向外人介绍,我所在的水科院规模之大、地位之重,学术实力如何强大,研究方向如何全面,人才储备如何雄厚,看到听者回应的赞许眼光,我真真切切体会到“院兴我荣”的自豪感。
想起写稿子的经历。在宣传部、党办工作,与文字打交道是最平常也是最经常的事情。从写最简单的新闻报道稿入手,在院网上查询以往的报道是如何写的,照着模式写下来,花费了半天的时间才完成,后来轻车熟路,再后来想着如何让自己写的报道能摆脱模式化呈现新意。慢慢开始写一些比较重要的文件、总结和讲话稿,也是在学习、参考、借鉴的过程中找捷径,虽然能够完成任务,但常常觉得下笔困难,流于形式,因为毕竟工作经历有限,对院里的情况知之甚少。捷径不是都能行得通得,功夫还是要用在实处。发现日常的积累很有必要,于是提醒自己注意搜集与工作相关的资料备用,又发现了解相关实际才能避免空泛,于是对行业和院里的相关信息资讯也有所留意。水科院的发展使工作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让我不断催促自己也要加快脚步才能跟上这前进之势。
想起参加院里主办的国际学术会议的时光。看到我院科研人员在大会上介绍我国水利水电建设的伟大成就,看到我们的知名专家光荣地当选为国际学术组织的主要领导职务,看到院里对于组织这样庞大的国际会议的有序和从容,深切感受到水科院在国际上地位和威信的提高。而自己作为宣传组的工作人员,从第一次参会时背着相机像尾巴一样一直跟随前辈老师的身影,到后来独自穿梭于各个会议厅之间承担部分拍摄任务;在拍摄间隙,把聆听全英文的学术报告当作练习英语的好时机,在连续几天大量专业词汇灌耳的熏陶下,也能配合着幻灯讲义听明白大概意思;夜以继日地工作,白天拍摄,晚上整理,会议期间为实时宣传报道服务,会议结束后分门别类留存资料。这样的国际学术大会是院里为年轻人提供的难得的学习机会,参与其中、为之服务也让自己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
想起与《水科之声》共同走过的岁月。从诞生之初,我就和它一起经历成长:最初是薄薄的20页,因为稿源有限内容少,单纯地做着修改文字、版式的工作;随着院里科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水科之声》定位于全院唯一的综合性刊物,成为对内交流、对外宣传的窗口,于是不能再满足于仅有的投稿,开始寻找热点问题主动约稿,从内网搜集资料进行编辑,在封面内页的排版上也力求给人新意。每一期刊物,先要经历半个月到一个月时间的约稿组稿,稿件收齐之后做文字和内容的修改,为了保证稿件的质量,有时甚至要做较大的变动和重写,交付排版之后是一遍遍的校稿,哪怕一个错别字、一处标点都不能出现差错。经常在周末的宿舍里等待送稿的设计人员,然后抓紧时间审稿,再交给她回去修改。不过,每当手捧印刷好的新刊物,闻着它散发的清新墨香,想到会有很多人翻阅它欣赏它时,就觉得付出的辛苦是值得的。
五年时间,水科院给了我很多机遇和挑战,在不断积累自己、展示自己的过程中,我顺利完成了职业生涯的第一个周期:从青涩的“新人”到年轻的“老同志”,从观察和学习到思考和探索,从埋头苦干到依靠经验和效率。
很庆幸,能够在水科院这个全国学科门类最齐全、科研实力最雄厚的水利水电科研院开始职业生涯的第一个阶段。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水科院用五十载岁月中累积的硕果,为年轻的后辈们筑成了一个宽阔的平台。站在这样高的起点上,我深知,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要永远保持虚心学习的态度,要孜孜以求不断充实自己,要奋发有为继续为它建设更美好的未来。
也很庆幸,遇到很好的领导和同事帮助我走过“万事开头难”的第一个阶段。他们不遗余力地用他们的人生阅历和丰富经验引领我成长,在我困惑时指点迷津,在我泄气时给予鼓励,在我出错时帮我补救,在我得意时唤我清醒,以至于我能够在五年时间里不浪费时光去走弯路,一直稳步向前,朝着自己希望的目标迈进。
现在,经过五十年风雨兼程、五十年历史积淀,水科院的改革发展进入了新的时期,在新一届院领导班子的带领下,理清发展思路,加快改革步伐,提出了“瞄准一个目标、抓住两个重点、提高三种能力、建成四大基地、搞好五个建设、达到六个一流”的总体发展思路。面对即将到来的我院组建五十周年纪念,全体水科院职工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正满怀信心,开拓进取,期待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而我,经过五年锻炼和学习,在工作中认识到现实的力量,并没有因磨砺而失去理想;站在职业快速上升时期的又一个起点,但没有忘记众多领导前辈的悉心帮助和自己曾经付出的认真努力。五年过后,还有充满希望的五年、十年和五十年,我相信自己会做的比现在更好!
(此文写于二○○八年九月,编辑:殷人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