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庆顾问委员会
 ·院庆筹备工作领导小组
 ·院庆工作办公室
 电  话:68785208
 邮  箱:yinrq@iwhr.com
 联系人:殷人琦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 中国水科院50周年院庆 >> 百人访谈 >> 综合
——参加国际学术组织工作和国际学术交流的体会 
http://www.iwhr.com     2008-08-28 17:26     来源:      作者:
字体: 】    打印    关闭    

郭军

    自从1988年第一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到现在,已经20年了,我经历了从参与中学习、到参与中收益,这样一个重要的学习和提高的过程,现愿意借我院组建50周年大庆之际,将自己的体会与大家共享。

    一、 初入门槛

    1988年,我院承办了由中国水利学会主办、国际水利协会协办的“高坝水力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有来自18个国家和198名国际水力学界的专家学者参加了该会议,这在当时是我国水利界举办的为数不多的、高水平的大型国际学术会议之一,在国内外颇有影响,也为此后我院承办一系列重要国际学术组织的大型国际学术交流会奠定了重要基础。

    我当时已回国两年,虽然有在国外学习一年的经历,英语也基本过关,但是参加大型国际学术交流会还是第一次。由于会议的主题为高坝水力学问题,组委会秘书长李桂芬同志(我入水力学所时的所长)从水力学所招募了一批外语比较好的年轻科技骨干,作为会议技术秘书参加会议服务,按照当今时髦的说法就是“志愿者”。我们这些技术秘书的任务分为两个阶段,会前帮助发言者准备英文发言稿和透明胶片(当时没有PPT),以及讲解演练;会议期间在大会和分组会场中担任技术秘书,协助分会主席联络发言人、协调发言安排和技术讨论。

    当时被选中在大会发言的许多学者,尽管他们有着很好的专业背景和取得了很优秀的科研成果,但那时的英语总体水平远不及现在,英语演讲练习成为会前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我们这些当时有出国经历的年轻同志成为这些“发言者”的辅导“老师”。这些老“学者”们非常刻苦地演练他们的发言稿,从发音到演讲的过程,谦虚的态度让我们感动,也让我们努力付出。

    会议期间的技术服务工作虽然是整个会议的一个小角色,但需要非常认真细致,不能有任何疏漏。做好会议期间技术服务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了解会议的程序和应该注意的环节,为此,大会秘书处对我们进行了技术培训,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应该注意什么,通过案例的学习方式让我们这些虽然没有参加过国际会议经历的年轻人能有着身临其境的感觉,会议一开始,就能比较快地进入角色,为大会提供了很好的服务,受到了各方的赞扬。

    在参加了这次国际会议的技术服务后,我们这些青年科技人员意识到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机会。相对于现在,那时很难得能有出国开会或学习的机会,因此愿意以“服务”换“学习”,还可以免缴注册费,一举多得,以后只要有这样的机会,都积极争取参加。在那以后的近10年里,先后以这样的方式陆续参加了1990年北京抽水蓄能国际学术研讨会、1991年在北京举办的第七届亚太地区水利学大会、1996年水力发电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及1998年的防洪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在为会议提供我们的“志愿服务”同时,也使我们有机会聆听国际学术权威的专题报告和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了解学术前沿动态,并开始走向参与的行列。

    二、在参与中展现我国的水利水电整体技术水平

    在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或作为技术秘书在会议期间提供服务只是参加国际交流的一种方式,要想了解会议的游戏规则,并且能够主动地参加,这需要深层次地参与。我从参加到参与的转折点是从1999年,那一年出国参加了两个重要的国际会议,第一个会议是1999年8月在奥地利格拉兹举行的国际水利学协会第28届大会;第二个会议是同年9月在土耳其安塔利亚举行的国际大坝委员会第67届年会。参加这两个会议,除了要在第一个会议上发表论文外,更重要的任务是我国已经成功申办2000年在北京举办的国际大坝委员会第20届大会和第68届年会和2001年在北京举办的第29届国际水利学大会,要通过参加国际会议,更多地学习和了解其他国家举办会议的经验,也正是从这两个会议,使我在这以后的10年里与这两个会议结下了不解之缘,参与了国际水利协会水工水力学专委会和国际大坝委员会大坝水力学专委会的工作。

    通过发表论文展示我们的研究成果。尽管先后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多篇论文,但印象最为深刻的是2006年参加在委内瑞拉召开的国际水利协会拉美地区分会与国际水利协会水工水力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召开的水力学国际学术交流会上,作为大会的邀请发言者,向与会代表作了水力学所20年来的水工水力学研究的主要进展的报告,受时间的限制,虽然不能就所涉及到的研究方向和内容逐一展开,但丰硕的研究成果受到与会者的热情赞扬,纷纷索要PPT演讲稿,这也使我深刻地认识到,我们在水工水力学研究方面取得的这些成果和能够站在这样一个舞台上是与我们的前辈对我们的精心培养分不开的。

    通过参与展示中国的水利水电工作成就。两个国际组织的专委会工作方式各有其特点。国际大坝委员会专委会的工作要参与编写技术公报,国际水利学协会专委会的工作主要研讨当前学术界关注的重点和学术活动的有关事宜。我于2000年国际大坝委员会第68届年会上正式参与专委会的工作,讨论编写“安全泄放特大洪水”的技术公报大纲,交流各国的经验。我国在枢纽布置、泄洪消能设计、大坝安全管理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同时也有着惨痛的溃坝教训。为做好这项工作,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向国内有关专家请教,不断地提炼和修改,经过几年的工作,与专委会各位同仁一道,终于完成了该技术公报的送审稿。这种“零”距离的参与,使得我们有机会向国际社会展现我们在水利科研和建设管理中的丰硕成果。参加国际水利学协会水工水力学专委会的工作始于2001年,李桂芬老师在她的任职工作期间,就与专委会主席探讨在中国召开一次水工水力学专题研讨会,几年的工作努力,获得了专委会的批准,该会议将于2008年10月在南京与第16届亚太地区分会联合召开,以全面展现我国近期在水力学研究领域里取得的丰硕成果。

    技术展览是一个重要的窗口。自2000年召开的第20届国际大坝会议和2001年召开第29届国际水利学大会以来,我国都组织了很大的参展队伍,利用会议展览全方位地展现我国在水利水电科研、规划设计、施工与运行管理方面的成就。在北京召开的这两次大会上的展览给国际水利水电界以震撼,由此也激发了我们每次出国开会都办展览的想法。从2003年起,几乎每年的国际大坝委员会年会或每三年一次的大会上,我院都设展台,在汲取国外办展览的经验基础上,根据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特点,精心地选编我院的科研成果、我国的工程介绍画册,宏大的工程、图文并茂的展现方式,收到了国际坝工界人士的好评,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坝工专家,都对我院的科研成果和中国在大坝科研、建设和管理中取得的辉煌成就表示由衷的赞叹。2006年在西班牙召开的第22届国际大坝会议上,我们第一次编辑了中国30座大型水利水电工程介绍画册,展览一开幕,该画册就成为各国代表的首选索要材料之一,一位非洲的代表说,中国在坝工技术方面的技术进步,也为非洲兄弟国家大长了发展中国家的志气,他们非常钦佩我们所取得成就,也非常渴望能够学习我们的技术。通过在展览会上的交流,我从内心地感受到,中国真是强大起来了,中国的水利水电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的水平,同时也享受参展中的幸福与快乐。

    三、在参与中受益

    10年参与国际学术组织专委会工作和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使我受益匪浅,拓宽了视野,学会了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方法。

    在世纪之交,国际上掀起了一股对大坝作用的争论,WCD报告的出台,赞成派和反对派在国际大坝会议上公开的辩论,其影响也波及到国内。这种争论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科学技术研究的范畴。从1999年第67届国际大坝委员会年会上国际坝工界专家与WCD项目负责人的针锋相对的辩论,到2004年在北京由联合国发展署与中国发改委联合召开的“水电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使我认识到需要从更宽泛的角度看待大坝的作用,看待水资源开发利用对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在以后的参会中,除了关注新技术的发展,还密切关注国际上对大坝作用的提法,将其最新的理念介绍给国内同行的读者。

    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到后水电时代,工作重点之一是大坝安全管理,这也成为国际大坝委员会近年来年会和大会中学术讨论的三大技术主题之一(大坝的作用、大坝的安全、大坝对环境生态的影响)。通过跟踪国际学术发展动向和自己的学习认识,发表的几篇关于国际大坝近年来安全管理动向和研究的文章,收到了国内同行的重视。

    国际水力学研究在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推动下有了跨越式的发展,水利信息学(Hydroinformatics)成为一门新型交叉学科,其每届会议的规模可与国际水利学大会相媲美,吸引了大批国内外学者的参与。在李桂芬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推荐水力学所的专家参与该会议,不断扩大我们的参与和交流范围。
在2003-2006年度参加水利部“水利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课题中,将几年来对大坝安全和水利信息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反映到《当代水利科技前沿》一书中,结合我国水利发展的需求,将其研究新动向反映到《水利科技展展战略》的报告中。

    四、体会

    (一)我院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学术前辈的精心培养是造就水科院有着一批层出不穷的国际型科技人才的重要基础。
    (二)相对于20年前时的青年人渴望通过参与技术服务的机会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当今的年轻人有着更多的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机会,但我始终认为,通过志愿者服务方式的参与,无不是国内年轻人走向国际学术交流舞台的一个重要学习和锻炼的机会。
    (三)在参与中学习,在参与中收益。参与是学习起步,交流是参与的过程,坚持不懈地参与才能从中受益。
    (四)随着我国水利科技水平不断地发展和提高、以及我国有着一大批优秀的年轻的技术骨干的涌现,我们不仅需要有大批的专家学者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更需要有一批具有良好外语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参与到国际学术组织的工作中,在交流中全方位地展现中国的水利水电科学技术水平。

(此文写于二○○八年八月,编辑:殷人琦)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3/07/07 14:1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