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定忠
欣悉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筹办50年大庆,邀请了不少老同志写回忆。但我迟迟未能下笔,也想写点什么,当然主要是祝贺。特别是改革开放前20年水科院在经历了创建、合并、人员下放、撤销。恢复重建后,这30年发展很快,取得了惊人成就,为中国水利水电建设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培养了一批年富力强的德才兼备科技人才,担负水科学领域重大项目的重任。可喜可贺!
现就我在院里工作13年的经历和以后的年年岁岁相伴水科院超过50年,至今也算是见证人之一。
我是1954年在武汉大学水工建筑系毕业后,统一分配到水利部,是年9月份再分配到北京水利科研所(筹建处)——即水科院的前身,人事部门让我们到南京水利实验处去学习,参加全国水工培训班,半年后分在该处水工室泥沙组。 1956年9月回到北京,又分到泥沙所一组,主要是渠首渠系的任务。工作八年后,开始了新的领域,经过两期农村“四清”后,调至院政治部宣传处,定为“副科级”干事,当时院里各所都有一名“副科级”,后被“造反派”查抄党委档案时,认定是党委要提拔的“黑名单”人员。政治部被“砸”后,统统回原单位“揭、批、斗”,我回到泥沙所后,给我贴了一张“下马威”的大字报。日常“早请示、晚汇报”,中间溜出到高校看大字报,看看热闹,这期间也很逍遥。1969年院在河南驻马店平玉县办了“五•七”干校,我又被点名第一批去了干校,负责人与我谈话,说我搞过“四清”,下去“有经验”,当了个“副班长”。半年左右,院里在“军代表”的主持下,决定科技干部下放,接受工人阶级的再教有,去三门峡、刘家峡、渔子溪等地,我们去刘家峡的是第二批,家具行李刚托运,军代表就让我们离开北京,我和老伴分在水电部第四工程局机电大队电讯队。当上了电工,我在前方基坑值班,老伴在后方值班。自此我们彻底离开了水科院,离开了科研工作,迁走了户口,离开了北京,去接受工人阶级的再教育。1972年因长江葛洲坝工程泥沙问题,根据原水科院副院长谢家泽的建议,要部里组织一个“泥沙专家工作组”,由临时在部科技司帮助工作的陈椿庭同志带队,一行 9人,我被一个电话叫回来参加调研,跑了五个基地,1972年年底向部里汇报结束,科技司领导让我留下,当了三年“临时工”,1975年正式调入水利部科技司,老伴到了农水司。1976年“批邓”,将科技司批出机关,搬至水科院北院,撤销了科技司,改名水电部科学研究院。司里的人员都闷在心里,情绪也不大高,后来接到通知要筹备全国科技大会,让各部委报典型材料和表彰项目。我看到了机会,决定将水科院被解散的情况,向负责筹备工作的领导武衡同志写了一封信,当时我未告诉其他同志。有一天同处借调来工作的王圣培同志从友谊宾馆开会回来,说会上提到水利部有人写信的事,王猜是我写的,只好默认了。后来登在全国科技大会筹备简报上,未点作者名字(见附件)。全国科技大会后,我们最关心的大事,是尽快促进恢复水科院。后来由李承惠、曾庆华和我等共7人联名给钱正英部长写信,希望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的精神,尽快恢复水科院。不久钱部长接见了联名写信的同志,我因出差没有参加,部党组决定重建恢复水科院,要留院的同志提方案供部参考。下放了数百人,全部收回不可能,当时建议抽回约200余人。科学大会后,水利部又恢复科技司,我们又从水科院搬回到枣林前街部机关。院里恢复筹建过程就没有参与。只是反映随我们下放刘家峡的冯启德同志,他是从美国回来的,希望泥沙所考虑冯启德同志。作为部科技司,对院里的工作重点是试验室的恢复,以后是回来人的住房问题。那时也没有某级人员住什么标准,总之一年比一年盖房的标准要高,从工地回院的同志调房就不只一次、两次。当时科技司那里掌握的基建费指标不足1干万元,除了住房,重点还有设备、仪器。由于“文革”破坏,百废待兴。所幸是80年代国家在改革开放的驱动下,接受世行农业贷款,科技口两期共贷了2000万美元(无息),水科院分得了800万美元(由财政部还款),除了添置重点试验设备(当时院里建立了号称“五朵金花”的高压水箱、抗震台、离心机、风洞、高水头水轮机叶片试验台等设备),更多的是利用贷款派出一批科研人员到国外进修和考察等活动,同时开展了国际交往。1980年在京成功召开了第一次河流泥沙国际学术研讨会,中方专家代表钱宁教授在会上创意建立“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获得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大会通过,并经国务院批准,于1984年7月21日正式成立。林秉南院长任中心国际顾问委员会主席,张泽祯副院长任中心管理委员会主任。水科院、泥沙所给予“中心”人力物力的全力支持。这是水科院在恢复重建后,对国家改革开放政策落实的具体贡献。而且坚持至今,博得教科文组织的好评,认为是该组织与中国政府合作的典范,其功不可没。
从水科院恢复重建后,我没回院里,留在科技司工作,仍为推动院里建设与科研任务尽一点微薄之力,当然司里的工作也得到院里的有力支持,包括一些国际学术组织、学术刊物、学会专业委员会等等。更不用说在大江大河大湖的开发治理与保护等方面出了大批成果。 先后有汪闻韶(80年)、林秉南(91年)、陈厚群(95年)、朱伯芳(95年)、陈志恺(2001 年)、韩其为(2001年)、王浩(2005年)、陈祖煜(200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院士,是我国水利科研单位当选院士最多的单位。这是反映科研单位出成果、出人才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今年是全国科研体制改革30年,水科院所取得的成就,证实30年改革成功的一角。1978年“科学的春天”至今30年,来之不易。任何一个时段的改革开放,并非十全十美,党中央号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这不是无的放矢,具有深刻含义,只有深刻理解思想解放,关键是以人为本,要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自觉性,当家作主,全心全意为国家为人民干一番事业,为中国水利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在庆祝之际,我们温故知新、继往开来,要传承发扬老一辈严谨的科学态度,执着的敬业精神,不唯上、不唯书,遵守科技工作者职业道德,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真正把国家、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打造中国的水利水电科研院的品牌,不断出精品,出人才,走向国际,享誉全球。
(此文写于二○○八年六月,编辑:殷人琦)
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