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永基
水库大坝兴建与安全运行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世界各国无不高度重视。三峡工程举世瞩目,其大坝的人防安全问题格外引起世人关注,因而存在许多争议。争论焦点集中在三峡工程要不要设防?能否防?防什么?怎样防?万一溃坝,后果如何?因此,三峡工程安全防护问题成为三峡工程兴建的五大关键问题之一。因为三峡工程坝高181米,库容700亿立米,电站装机容量1800多万KW。不容置疑会成为敌人实施战略袭击的重要目标。三峡水利枢纽的拦河大坝则是安全防护重中之重。因为有坝才成库,有库蓄有水,有水能获利。但是,有库有水自然存在溃坝洪水的潜在威胁。俗语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关键在于如何把握。这是一项复杂性高,难度极大的风险决策问题,确实非同一般。
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运筹帷幄,早在1959年就正确制订了关于长江三峡水利枢纽防空的方针及防护措施的基本意见。并且在三峡工程规划、论证、修建和安全管理全程决策给予高度重视。水科院自1958年起便投入力量积极参与该项研究。在水利电力部的领导下,积极开展科学探索,参与各项重大的实验研究以及三峡工程论证的全程活动,包括由国家组织的军民结合,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和长办等兄弟单位大力协同,在官厅水库进行大坝爆炸模拟实验;室内、外,大、小比尺的溃坝洪水演进模型试验;以及在新疆罗布泊戈壁滩地区的国家核试验基地风餐露宿,历时数载,多次直接参与国防科委统一组织领导的核武器效应试验。结合理论分析探索,用辛勤汗水获得了大量珍贵试验资料、数据和规律性的启示。为后来配合三峡工程规划设计、兴建论证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并经过多年的全面总结,综合分析与论证,对三峡工程安全防护问题提出了科学结论。终于得到三峡工程论证专家组和领导小组肯定认可,正式作为上报国务院和全国人大会议审议资料。该项研究的结论意见要点如后:
1.三峡工程人防问题实质上属战争风险分析与对策问题。鉴于三峡水库高水位溃坝的后果极其严重,战时降低水库水位运行是解决三峡工程人防问题的关键。水位降低后,可大大减轻万一溃坝带来的影响损失,同时成为敌方战略打击目标的价值也相应降低,从而间接达到相对安全运用的目的。
2.基于现代战争有征候可察,预警放水是可能的。三峡枢纽设计有足够的低高程、大泄量的泄洪设施,下游河槽亦有较大的安全泄流能力,降低水库水位至相对安全水位所需时间不长,可满足战时预警放水的时限要求。
3.设计时宜遵照“平战结合”和经济合理的原则,采取一些有利于提高大坝抗力、减轻破坏程度的工程措施,如尽量保留上游横向土石围堰及碾压混凝土围堰,以削减水中爆炸冲击波的影响等,同时结合平时防洪需要和下游堤防整修安排,逐步建立和完善预警、避洪、通讯指挥系统和适当加固、加高荆北大堤,以策安全。
4.万一大坝受袭破坏,从最不利的溃坝情况分析,对下游地区的灾害影响无疑是十分严重的,但仍属于局部地区性的灾害损失问题,而非全局性的灾害问题。因此,人防问题不致成为三峡工程可否兴建的决定性因素。
5、从尽量减少溃坝损失考虑,建议战时水库运用水位控制在145米,必要时短时降低到135米,甚至更低。
回忆往事,历历在目,在三峡工程历时30多年的规划设计、兴建论证的各个阶段,水科院都相应投入了大量精干人员,积极负责参与完成各项科研课题任务,取得了许多重要科研成果。包括最早由林秉南先生于1958-1959年负责完成的小比尺三峡水库溃坝洪水模型试验研究报告以及水力学所后续试验研究成果;我于1964年起与工程兵、长办、电科院等单位合作负责参与完成的,由国防科委组织实施的我国核武器效应试验(含水利电力工程)研究及技术总结;“三峡水利枢纽选坝阶段防护问题研究”;“三峡水利枢纽人防安全问题”;以及三峡工程论证专家组关于“三峡工程论证人防专题论证报告”。主编完成了由原全国政协副主席、水利电力部部长钱正英立序的“长江三峡工程防护问题研究成果汇编”。以及按照中央指示,在全国人大会议审议长江三峡工程之前,随同时任水利部部长杨振怀前往时任国防部部长秦基伟官邸专题汇报“长江三峡工程人防安全问题”,撰写了汇报提纲。该项专题汇报受到秦部长的肯定评价,认为研究结果是可信的,并表示同意三峡工程上马。
1992年全国人大会议审议三峡工程期间,水科院许多专家参加了水利部咨询专家组,向全国人大会议代表和解放军代表团进行咨询答疑。在军事博物馆专设了“三峡工程人防安全”专题展台,向全国人大代表作专门讲解。以及参与由时任水利部副部长陈庚仪主持召开的关于三峡工程防空安全问题记者招待会等重要活动。为三峡工程兴建论证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历时三十余载的艰辛努力,终于获得国家批准三峡工程兴建的硕果,甚为快慰。这是水科院全体同志在中央和水电部正确领导下长期艰苦奋斗,与兄弟单位大力协同,不怕艰难,勇于攻关的结果。1995年经协作单位正式商议,一致同意由水科院将该重大科研项目“长江三峡工程防护问题研究”成果,申报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同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圆满完成了这项光荣的历史使命。
(此文写于二○○八年四月,编辑:王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