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庆顾问委员会
 ·院庆筹备工作领导小组
 ·院庆工作办公室
 电  话:68785208
 邮  箱:yinrq@iwhr.com
 联系人:殷人琦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 中国水科院50周年院庆 >> 百人访谈 >> 综合
三进水科院泥沙岗位忆事 
http://www.iwhr.com     2008-07-16 15:19     来源:      作者:
字体: 】    打印    关闭    

杜国翰

    历时三年阗,1959年完成莫期科水利工程学院研究生学业,分配来中国科学院、水利电力部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河渠研究所,到第一组研究枢纽及渠首渠系泥问题,和严镜海老工程师共行组长,成为我国泥沙科研战线一员。时河渠所正值“红旗插在黄河上”的火热时期,黄河在得到三门峡枢纽控制后,对下游河道实施梯级开发。作者曾到山东负责过泺口枢纽河工模型试验,及位山枢实测资料分析等课题。

    1961年被调到水电部技术委员会水利科研处,行前黄文煕副院长谈话,曾言两年为期。1963年适逢国家科委行留苏研究生工作情况调查,才得从幸运地实现重返水科院继续进行泥沙科研的意愿。这才有机会继续深入实际,分析黄河位山枢破坝前后测验资料,研究已成功建成和运行的黄河三盛公枢纽的实测资料,以及进而总结有关经验,系统提出解决平原多沙河流引水枢纽指导原则,和相应的参数据指标。

    1969年底,全家带着户籍、工资和粮油关系下放水电部第四工程局的浇筑队之班组,次年春由甘肃转去水电四局石泉分局在汉江上的新工地。1972年秋,有水利电力部科学研究所水利研究室(实为原水科院“余干”)曾庆华等到四川等地调查研究,闻复建民江鱼嘴水电站的呼声甚高,见其高闸方案在泥沙处理上不落实,会对都江堰灌溉引水和漂木带来不利影响,提请重新考虑都江堰管理处提出的充分发挥鱼嘴下游的外江建临时闸的意见;并建议由水利室对此进行专题研究,取得了室、所及部有关领导的支持。

    缘此,作者才经由水电四局石泉分局借调到水电部科研所水利室,去现场负责都江堰改建泥沙问题课题组的研究工作,进入水科院余干的泥沙科研岗位。课题组成员有徐明权、昊德一,及从水电四局、十一局借调的彭润泽、李业彬,以及原在水电部水文局工作经政策返京的朱宗法同志。

    都江堰有两千多年历史,闻名中外,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1958年以来都江堰工程改建风经反复,主要因岷江失衡质泥沙处理问题不能妥善解决。课题组通过和兄弟单位密切协作在成都进行河工模型试验之外,还重视深入现场联系实际,对都江堰工程和岷江失衡质泥沙运动特性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并设法测取,收集和分析有关实测资料,为成功地改建都江堰提供了科学依据。其中包括改建工程宜先在外江建低闸、认证了为有利于卵石推移质输沙率,而且提出了适合岷江特点的计算方法。提出国内外普遍沿用的梅叶一彼德和摩勒公式是在床沙全部阿动的水槽试验基础上得出的,不尽符合出区河流河床卵石部分可动和部分不动的特点,并提出了考虑河床部分可动和部分不动特点,并提出了考虑河床部分可动和部分不动特点的输沙率计算公式。该项成果不仅对都江堰改建有直接作用,而且对于许多缺乏推移质实测资料的山区河流估计卵石推移质输沙率有现实意义。外江闸1974年建成,当年即可多引水20亿m3,扩大灌溉面积200万亩,至今运行情况和泥沙处理效果良好。研究成果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3年底课题组受命研究解决北方河口泥沙淤积问题。这里挡潮下游的河道普遍存在严重淤积。北方缺水,难效江,浙行冲淤保港。河北省南县曾试用挖泥船在河口清淤,不仅费用大,而且随清随淤,两年后即回淤如初。普遍认为这里的河口淤积是个不好解决的难题。

    1974年课题组先对海河流域13个河口进行了调查研究,又连续两年汛期在子牙新河口进行现场全潮观测试验,自己动手掌握第一性资料。通过工作不仅了解河口潮汐水流挟沙特性及其流程闸下引河的规律,而且试验证明即使在闭闸情况下,利用落潮流自身改变潮汐水流挟沙特性,且能有效清除闸下引河淤积的泥沙,开闸拖淤的效果更好。从而为有效地解决北方河口淤积难题,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好途径。1975年10月,水电部在沧州召开现场仁推广这项研究成果,课题组的“北方河口机船拖淤试验”科研成果,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6年去陕西办理了正式调回水利电力部科学研究院的手续。这个研究院兼行水电部科技司职责,办公地点就在原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院的办公大楼。这时水电部科研所水利室已改称水电部水利调度研究所,其中泥沙同仁们大都转入和水电部防汛办公室的人一起去搞大江大河的防汛了。

    1978年科技司到水电部办公,水利电力部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获准重建,内设泥沙研究所。笔者受命任泥沙所筹备组组长兼党支部书记,1980年泥沙所建成后任副所长,1984年至1988年1月接任所长,1990年离休,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聘任为院咨询委员。

    1978年幸遇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恢复重建,笔者得以第三次重返泥沙科研岗位,主持完成了泥沙所的恢复重建工作,使科研秩序走上正轨,始行科研体制改革,制订科研发展规划,领导完成泥沙所科研任务的实施。

    在此期间有两件事值得一提,一是又有机会结合云南以礼河水槽子水库负责进行梯级水电站跨流域引水枢纽泥沙问题研究,经过深入工程现场,联系实际进行科学实验和有针对性的室内试验,历时数载,取得的研究成果证明了该水库泥沙流程特点,及解决途径;提出了降低水库水位冲沙的合理控制运用准则;建议增设低高程排沙洞,并为已于1988年建成的排沙洞的工程规模及其排沙效果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解决水槽子水库黏性淤积冲刷难题,经试验研究证明,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时,可用现场的常规土力学指标和水流剪切力,来判定土体抗冲破坏的特性,提出了一套有黏性土淤积的计算水库冲刷恢复库容的方法,可用于严重淤积水库的技术改造。

    研究报告“水槽子水库增设排沙洞后的库容恢复”1984年获水科院论文一等奖,1985年获水电部科学论文二等奖。

    二是面对黄河刘家峡工程深受多沙支流洮河泥沙淤积坝前之苦,而又不易解决的难题,在泥沙所恢复重建后,有机会负责领导研究解决此事。回想起1964年刘家峡工程进行复工审查时。河渠所方宗岱老所长,即忧于洮河入库泥沙对电站工程的危害,主动争取组织进行室内试验研究并承担所需费用,经朱鹏程老工程师等历时年许,根据试验研究成果建议“在大规模的排沙孔”以形成漏斗来减少过机泥沙。可惜设计方面只能考虑在右岸排沙条件不优越的位置,为一个小泄流量(100m3/s)的冲沙孔预留位置。此后,1965年水科院“下楼出院”到刘家峡与设计和施工单位相结合,研究刘家峡泥沙问题,仅其成立的“刘家峡泥沙观测研究小组”的科技骨干中,就有河渠所9人和水科院工厂仪研组2人,由此也可看出水科院及河渠所领导,对刘家峡泥沙问题有多么重视。

    这次,作者等于1981年参加刘家峡水库低水位拉沙试验时,在现场观察,见洮河入库异重流可到达黄河坏对岸;后又据河势和历次库区地形测量资料分析,见在洮河口对岸有数百米长的深泓线延伸,认为值得重视。1986年3月,提出水科院泥沙所“关于增设洮河口排沙洞的试验研究建议”被有关单位采纳后,继而组织进行“概化模型试验”探索增设洮河口排沙洞截排洮河泥沙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又组织进行了定床,动床河工模型试验等研究工作。1986~1987年间的试验成果已证明:洮河异重流可以穿过黄河进入排沙洞排出库外,且排沙效率还相当高。据此,笔者等写成“关于增建刘家峡水库洮河口排沙洞的建议”,与原水电部生产司总工联名发表于1988年的《水力发电》杂志。2007年新闻该项工程的投资事宜已落实,工程已在实施进程中。见不少科研和设计人员憧憬了半个世纪的良好远景——“建洮河口排沙隧洞”以解决洮河入库泥沙问题,由于泥沙所同志们的深入实际,刻苦钻研,不懈努力,细心试验研究,终于取得科学研究成果,为这项远景工程提供了科学依据,使之成为现实。

(此文写于二○○八年五月,编辑:李雪萍)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3/07/07 14:1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