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敬廷
从我参加工作到退休,几乎和电子计算机结下不解之缘。我的毕生精力,几乎全部倾注在水利水电计算机应用事业上。1963年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我院水文所从事水文计算工作。1964年夏天参加水电部电子计算机培训班,结业后开始从事程序设计工作。1965年被借调到泥沙所,在黄委搞黄河泥沙冲淤计算数学模型,并在我院103机上编制、调试渭河段的程序。1969年11月下放到三门峡,在工地劳动了三年。1973年1月调到十一局勘测设计院科研所结构组,在朱伯芳工程师(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指导下,从事结构分析电算工作。在1973至1978年间,先后编写了“稳定温度场、不稳定温度场计算程序”、“应力应变分析程序”、“考虑混凝土徐变的温度应力程序”、“二维非线性应力分析程序”和“拱坝优化设计程序”等,利用738厂的DJS-6(108乙)机和中试所的DJS-8(320)机进行调试,并完成了三门峡底孔应力分析、乌江渡浇筑块温控计算、双牌支墩坝加固分析等实际工程的计算任务。这段时期工作条件很差,需要经常出差北京上机。当时的计算机还是基于半导体元件的第二代产品,稳定性差,内存容量小,加之使用凿孔纸带光电输入方式,给上机带来许多困难。当时非常渴望自己单位将来有朝一日能拥有一台好计算机,以便推动水利水电计算机应用的发展。
1978年底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人民从此走上改革开放的轨道。水科院也开始重建,一批文革期间下放的技术人员纷纷被调回。我在1979年1月被调回水科院,分在自动化所。在院、所领导的积极争取和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的契机,1980年开始为引进计算机开展一系列筹备工作。谢邦泽所长把我从抗震所召回(1979年为解读QUAD-4程序把我借调到抗震所),参加与外国计算机厂家的接触和谈判。在改革开放环境下,IBM、日立、富士通等著名厂家,在北京都设有商务办事处。经过与多家厂商的谈判和性能价格比的比较,我们最终选定日立公司的M-160H机作为引进对象。另一项筹备工作是抓外语培训,首先开办英语口语培训班,后来确定引进日立产品后,又组织一部分人员参加40天的日语速成班。8月30日SSS(水利水电系统的简称)接机代表团一行14人在团长谢邦泽同志的带领下,飞抵东京。两日后驱车到达神奈川县日立公司工厂附近的招待所,开始为期数月的M-160H机系统培训。培训分成硬件和软件两个组进行,参加软件组的人员在听课和实习过程也对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事前作了分工,各有侧重,以求掌握得更加扎实些。为了安装调试新系统,在家的同志紧锣密鼓地抓机房建设。
赴日培训归来,我们马上作了分工,分头写培训教材。我在1981年翻译编写了《VOS2扩充、最优化FORTRAN》、《VOS2作业控制语言入门》、《扩充FORTRAN错误信息手册》、《数学副程序库MSL2使用手册》、《通用结构分析程序SAP4使用手册》和《非线性规划程序MPLSUMT使用手册》共六个手册。其他同志也为COBOL语言、PL/I语言和别的应用程序编写了培训教材。培训对象分成两类,一类是新招收的程序员、操作员和写盘员;另一类为院内外用户。培训班的具体期数已记不清了。不过我主讲的FORTRAN培训班就办了4期。
由于引进工作抓得早,M-160H系统在当时国内算得上较先进的计算机系统。该系统是基于大规模集成电路为元件的第四代计算机系统,采用批处理的操作系统、软盘输入、宽行打印输出等技术。稳定性好,处理速度快,深得院内外用户的赞许。我记得初运行的那几年里,每天来上机的用户络绎不绝,航天部、高能物理所等单位的用户,也常来上机。
院领导考虑到M-160H系统已发展到为院内外服务,为该系统运行的各类人员大增的现实,决定在1983年将自动化所分出一部分人员,成立计算中心。谢邦泽同志任计算中心主任。中心下设运行室、硬件维护室、系统软件室和应用软件室。最兴旺时员工过百,每年向院上交200多万元收益。1986年考虑到建水资源数据库的需要,又引进一套IBM-4381系统,并与IBM公司签订合同,由我方提供场地和部分管理人员,建立IBM在中国的技术培训中心。为了便于商务往来,获批成立三斯(蕴涵SSS之意)公司。微机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计算中心按照部领导的指示,举办全国性的微机培训班。
计算机技术发展极快。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工作站、微机像雨后春笋一样发展起来,在性能价格比方面,大有取代中大型机之势。加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对资源共享和信息共享的需求更加迫切,于是在计算机体系结构上发生巨大变化。许多(不是全部)原来按集中式体系结构运行的系统,纷纷改造成分布式体系结构的系统。像随后全国各部委纷纷建立的信息中心,就经历过这种变化。我院的计算机应用管理则经历由集中管理到分散管理的过程。由于工作站和微机的性能价格比非常吸引人,我院各所纷纷自购,认为比到大系统上机交费要划算,这就造成两套系统逐渐被冷落的局面。尽管计算中心多次出台上机费优惠的措施,仍旧无法挽回停止系统运行的局面。我回忆起来,从1990年起,系统运行便开始走下坡路了。1995年院长考虑到计算中心的现状,决定撤消计算中心机构,中心人员回到自动化所。写到这里,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三国演义》中的一句话:“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我以为,计算中心曾经发挥以下作用:(1)为水利水电系统培养一批计算机技术人才,包括系统分析员、硬件维护员和程序员,这些人才成为推动水利水电计算机应用发展的骨干。(2)在改革开放初期率先引进先进的计算机系统,为水利水电科学计算和工程计算提供良好的技术手段和服务环境。(3)协助有关所、处开发各种应用程序,包括在微机上运行的信息管理程序,为推动水利水电科学工程计算和机关各类信息管理的发展做出贡献。(4)在中国水利学会计算机应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水力发电学会计算机应用专业委员会中担任重要职务,为开展现代计算机技术和水利水电计算机应用研究成果的学术交流做出贡献。
(此文写于二○○八年五月,编辑:李雪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