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庆顾问委员会
 ·院庆筹备工作领导小组
 ·院庆工作办公室
 电  话:68785208
 邮  箱:yinrq@iwhr.com
 联系人:殷人琦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 中国水科院50周年院庆 >> 百人访谈 >> 综合
我与水科院五十年片断 
http://www.iwhr.com     2008-07-16 15:07     来源:      作者:
字体: 】    打印    关闭    

褚秀坤

    一、我与建院初期的水科院

    1958年8月份,我从河北省永清县南八里庄生产大队(村),来北京考技术学校。因时间已过,无奈,我到北京市宣武区劳动局找工作。正巧,水科院基建科科长到劳动局招工,当时基建缺人,我就被录用了。

    我们坐着解放牌大卡车,来到了水科院。在来的路上,从百万庄向西行,路是土路,两边都是农田,水科院就是在景王坟遗址上建立起来的,周围都住着农民。

    在基建科,因为我小,那时才16岁,领导和同志们都特别关照我。我当小工,跟瓦工、电工、铁匠、电焊工、板筋工都干过活、打下手。

    1959年,财务器材科缺人,把我从基建科调到财务器材科工作,我协助付有贵,唐宝琳做器材保管和收发工作。当时财务和器材是一个科,科长是刘志鹏、副科长是熊安良,王佩。搞财务的有桑丽贞,鲁琴,朱翠琴,张毅;李义、郦琨搞采购;陈立义负责设备订货。水科院工厂在我们来时,刚开工兴建。水科院内到处是砖头瓦块、垃圾和污水,人们给水科院起个外号,叫水泥院、垃圾院。

    那时水科院的办公大楼(现在北院的老主楼),我们觉得雄伟壮丽,还算时髦。除了北院西边的旧宿舍楼以外,南北院就没有像样的宿舍楼了,大部分职工住的是苇箔墙搭的简易房。房子不但面积小,还没暖气,房子冬冷夏热,家家都买不起空调。我记得当时河渠所、灌溉所的试验室、办公室,也都是这样的简易房。当然,基建科的工人(临时合同工),也住的是简易房子。各所的露天试验室也很普遍,直到1980年以后,这种露天试验室还能看到。试验室在刮风、下雨天是不能做试验的。那时的工资也比较低,三十元、四十元的比较普遍,一百元以上都是很少的;吃的、穿的也一般。1960年,由于三年自然灾害所致,粮、油、肉定量都很少,青年人只能吃半饱。有的职工干脆辞职到老家种地去。当时流行的口头语是:“搞导弹的不如卖鸡蛋的”、“搞卫星的不如种大葱的”。我院的科技人员工作积极性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人材流失比较严重。

    1958年,搞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政治运动。为了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全国上下大炼钢铁。我院也紧跟形势,全院职工搞 “土洋结合”的试验,还搞超声波试验。结果:只土不洋,劳民伤财,一事无成,一块铁也没炼出。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我参加了水科院的小麦试验田工作,当时提倡敢想,敢干。说什么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我院搞的小麦试验田,目标是亩产10万斤。我院土工、水工、河渠、灌溉等所都参加了小麦试验田的工作,地点就是在原冷却水所附近。在当时基建工人简易房宿舍南边,把地深挖两米,所有挖出的土都用筛子筛过,然后一层土,一层粪回填。什么有机肥,无机肥,都用上了。地下埋有灌溉系统,通风系统,温度计。麦田上空安上了大探照灯,怕阳光不足,整夜开灯照射。当时听说,亩产10万斤,是用加法、乘法和除法计算出来的。一个麦粒,结一个麦穗,一个麦穗结若干粒,一个麦穗有多重,10万斤除以这个重量,就知道应撒多少种子了。结果算出了,一亩地要撒几百斤种子。具体的我现在也记不清楚了,反正一亩地撒了好几百斤种子。出苗后,苗太挤,又去掉了三分之二左右。怕倒塌我们又搭了架子,怕不通风就用鼓风机吹,怕阳光不够夜里用探照灯整夜照射。当然灌溉系统也闲不着,地干了及时的浇水。结果打多少小麦也没公布,因为是各单位分散脱粒的,有一个事实是知道的,没有打10万斤,连1万斤也不会有的。那时的部分人们,不懂得农业科学,闹出了大笑话。

    二、我、水科院与国防事业

    我院50年来,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支持国防建设,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输送了不少合格的青年到部队。同样是为了国防建设,我院也吸纳和安置了大批退役转业军人。为我国国防建设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我就是其中的一员。

    1960年,蒋介石趁我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机,叫嚷要反攻大陆。那年,国家考虑农民的实际问题,没有从农村征兵,一律是在城市征兵。1961年8月份,我在水科院应征入伍。并在旧的办公大楼前合影留念。在我先、后入伍的有好几批。我们那次共十人。我在部队服役十九年,当过副班长、干部保管员、连级助理员、副营级助理员,并在部队入团、入党。转业军人也同样为我院科研事业做出了应有贡献。我院几乎各行各业都有退役军人,我是其中的一员。

    三、我与改革中的水科院

    1980年,我复员回院后被分到了冷却水所工作。那时,正是改革开放初期,要求后勤工作人员有一定的文化素质,不同的工作岗位有不同的文化水平。原来在学校,我上到初二,因为家里生活困难,就退学了。为了提高文化素质,与时俱进,我自费上了高中文化补习班,一共上了8个月。后我又自费报名上了《语言与逻辑》函授大学。上了3年,快毕业了,听说这样的大学文凭国家教委不承认,我又报考了我院教育科组织的中央党校函授学院。当年,我已经45岁了,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把大专文凭拿到了,心情非常愉快。由于提高了文化水平,工作起来也得心应手,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还提高了服务质量。当然,在填写档案时,初中文化、也可以改填大专了。助理工程师,政工师的申报,也先后批下来了。又过了两年,知道我的学历可以续本以后,我一狠心,又报了名,因为我深深体会到了提高文化素质的好处,对工作,对自己都有益处,那年我50岁。那时,我是班里年龄最大的学员,除了工作以外,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我都用在了文化学习上。上课、看书,、写作业、准备考试,都需要时间。我的妻子是一名售货员,在院外上班,又是三班倒。照顾家,带孩子都是我的事情,压力非常大。但是学习、听课、写作业我都按时完成,考试都是一次通过。就是在学数学,外语和计算机上困难很大,因为我基础差,几乎都要学不下去了,但我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我用别人几倍的时间学习、复习功课。事后,我一想起学习文化,我就觉得很对不起我的两个孩子,只顾自己的工作需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忘掉了他们的成长和进步。我对他们的学习关心不够,很少辅导他们的功课,从小到大几乎很少带他们去公园玩。但我值得欣慰的是:我的大学本科梦实现了,使我提高了工作能力,为水科院科研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工作中也做出了一些成绩。并且在我58岁时,我的高级政工师申报,获得水利部高级政工师评审委员会通过,破格批准我为高级政工师,并且水科院领导聘用了我。

    当然,文化素质的提高,在水科院不只是一个人,先后有很多人,在不同的大学毕业。他们工作能力的提高更为明显,在各个岗位上都有。有的人退休了,有的人还在岗位,有的人当了科长、处长。他们为水科院科研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对水科院的发展壮大,是不可缺少的生力军。

    四、尾声

    现在的水科院,今非昔比,日新月异。人才素质、科研设备、科研成果、办公环境,在中国水利行业都是顶尖的。另外,在职工收入和住房方面也有大大的改观。现在,新的办公大楼也将竣工,新的住宅楼也即将分配。就是离退休职工活动场所也具有现代化的水平。我想,水科院未来发展会更快,更美好!

                     (此文写于二○○八年五月,编辑:殷人琦)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3/07/07 14: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