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琦
一九五五年冬,我从苏联回国,水利部把我分配到正在筹备中的水科院。
怀着兴奋的心情,我从当时位于和平门里的水利部招待所来到似乎离城里很远(当时心理)的水科院(那时叫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进大门就看见正在施工中的主楼及其南面的试验厅,西南方有三座刚刚盖好的宿舍楼(就是所谓的老楼),好像还没有几家住。宿舍楼的北面不远有一座四层小楼,就是后来称作服务楼的那座。这座楼的四楼有几间房间临时做招待所,我暂时就被安排先住在那里。再往北的几间有人办公,那就是当时的水文组,我就被分配到水文组;三楼有几间是水利组,从苏联和我一起回国的瞿兴业分到水利组,两个研究组加到一起不到三十人。二楼就是筹备处办公室,一楼是食堂。整个筹备处不到一百人,包括领导、行政总务机构、研究组以及建设办公楼、实验室的技术干部和一些老工人等。筹备处的党支部,支部书记是王玄英,当时只有十一个人,我就是其中的一个成员。就这样开始我在水科院的生活。
筹备处主任李叔明是从南京水利实验处调来的干部,他从南实处带来三员大将,就是李保鉴、金泰来和范家骅,帮助他考虑将来各研究专业和实验室的布置。到1956年春,由南京水利实验处调来大批技术干部及其家属,主要是土工、水工和实验工厂的人员,一下子三座宿舍楼几乎全住满了,院子里热闹起来。当年夏天,办公大楼建成,黄文熙、张子林、谢家泽几位院长也都来到水科院,6月召开了水利科学研究院成立大会,水利部的冯仲云副部长在大会上宣告水利部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正式成立和对院长们的任命,水科院正式挂了牌子。同时也成立了水文所、水利所、土工所、水工所、泥沙所、实验工厂,以及水利史研究室。院里人数达到了三百人以上。水科院作为当时国内最大的水利科学方面的研究力量从此出现在神州大地上。
差不多在同一时间里,在木樨地由电力部成立了水电科学研究院,以及中国科学院在清华大学校园里成立了水工研究室。这三个单位对当时回国的留苏副博士、大学毕业生和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坚决回祖国参加建设的水利专家们分别委以重任,并积极开展研究工作。1958年在政府机构改革中,水利部和电力工业部合并为水利电力部,在北面的水利科学研究院和在南面的水电科学研究院也合并为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不久又把在清华大学的中科院水工室也合到一起,全称是中国科学院、水利电力部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并于1958年 月正式挂牌成立。全院人数增加到近一千人,院长有张子林、黄文熙、苏一凡、谢家泽、覃修典和于忠等6位。
分为南、北两院,研究所也有水文所、水利所(一个时期叫土壤改良所)、土工所、泥沙所、抗震所、水工所、结构材料所、机电所、水利史室和实验工厂等,扩建和新建了几座新的、具有国内一流功能的大试验厅,汇集了一大批刚从美国、苏联回国的专家,加上原有的有丰富经验的老专家,水科院成为名副其实的当时全国最大的与水有关问题的研究机构,主导着国内水利科学的研究方向,配合当时蓬蓬勃勃发展的水利水电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我国水利水电建设的决策支持重要力量。以水文所为例,当时开展的暴雨洪水研究,在国内占有领先地位,几乎所有重要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洪水都要通过水文所参加鉴定,并在暴雨研究、频率洪水研究、由暴雨计算洪水方面的研究、区域水文研究等方面,都站在国内有关领域的前列。由建院起到1966年十年文革动乱开始,中间虽然有反右运动和反右倾运动的干扰,但总的来说受到的影响不算严重,水科院还是成长壮大,成绩斐然,一直保持着全国最主要的水方面研究力量的地位。
文革的到来使水科院元气大伤,科研工作全部停顿。直到1969年最后解散水科院,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科研人员连同家属被下放到几个水电工地劳动。水文所本来有个虽然不大却很丰富的资料室,包括历年的研究成果档案、各方送来和水文所本身收集的珍贵资料,国内外有关出版物和科研报告、全套的水文年鉴等,人员下放后都被乱堆在四楼礼堂的一个角落。实验室也变成堆放杂物的仓库。粉碎了四人帮后,到1978年水科院恢复建院,张光斗、鲁平、于忠、林秉南、张泽桢、杨德烨、陈炳新、梁瑞驹、高季章前后但任过院长,谢家泽、覃修典、李纬质、田孝忠、沈崇刚、陈椿庭、张启舜、董哲仁等前后担任过副院长。1978年底水科院被下放的大批科研人员从各水电工地调回来。经过在水科院的三年文革动乱和下放劳动九年,回来的人多已是两鬓霜白了。但是人们都攥有一股劲,决心要把损失的时间找回来。无论是恢复工作的领导层或科研技术干部,不仅要把国内的实际尽快熟悉起来,还要随改革开放的精神,对几十年被隔绝的国际上与水有关的科技进展情况进行较深入的了解,以便迎头赶上去。由于已在南京成立了水文所,水科院水文所没有恢复,我从刘家峡工地回到水科院后,在院的支持下,筹建成立了水资源所,20年来通过年青一代的科技人才的努力,取得不小成绩,已经发展壮大,在国内具有一定名气。配合形势的需要,南院新成立了自动化所,北院新成立了冷却水所,也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和水利电力部合作,在水科院成立了国际泥沙培训中心,国际学术团体中国国家委员会秘书处也有多个设在水科院,有些人还担任了国际学术组织的领导层职务。水科院不仅在国内,包括在国际学术界也享有一定的声誉,一个劫后重生的水科院又站了起来,比以前更加辉煌。
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我虽被调到部里工作,但我和水科院的情结未了,一直关心着水科院的进展,特别是我从水文局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部里下文又任命我为水科院的咨询委员,我还是和水科院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我看到富有进取精神、知识渊博和洞晓国内外科学进展和国家实际需要动向的、有作为的水科院现任领导班子,和一批年富力强的博士、硕士和年青的科学工作者不断充实水科院的科研力量,他们朝气蓬勃,掌握着先进的学识和技能,解决国内的实际问题,也积极参加有关的国际学术交流,不断提出高质量的科学论文,展现了我国水利水电科学方面的先进水平,水科院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现在形势一片大好,国内安定团结,不久的将来,在新一代水利水电科研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我国的水利水电科学技术水平,必将占据世界的领先地位。劈荆斩棘,勇攀高峰,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此文写于二○○八年三月十日,编辑:殷人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