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庆顾问委员会
 ·院庆筹备工作领导小组
 ·院庆工作办公室
 电  话:68785208
 邮  箱:yinrq@iwhr.com
 联系人:殷人琦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 中国水科院50周年院庆 >> 百人访谈 >> 再创辉煌
成长进步的30年 
http://www.iwhr.com     2008-09-18 16:03     来源:      作者:
字体: 】    打印    关闭    

陈金荣

    我是1978年底由昌平东小口知青农场来到中国水科院,至今已整整30年了。

    分到泥沙所,参加江河演变的研究工作,我感到很神圣!那时的我,自知本身的文化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就像一个热血青年掉进了知识与学问的海洋,兴奋带着贪婪。

    老专家的工作精神激励着我,下班后我捧起书本,遇到问题就急于向周围的老同志请教,那几年,我进步很快。为此,我被评为1983年度水科院先进工作者。受到了表彰的我,更来了干劲。

    1984年在努力工作,钻研业务的同时,我考取了北京水利电力函授学院水工专业学习。1988年初,毕业设计前,我向学院领导提出申请:为了能更好地结合本职工作,做关于黄河方面的论文,得到了学院领导的特许和支持。我的<黄河下游河道断面冲淤分布和冲淤特性>论文,列入1989年泥沙所科技成果中。

我热爱自己的工作,在领导、专家的关心帮助下、在家人的理解支持下,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通过参加河道的演变与改造,河口演变与治理的研究,到黄河,长江,珠江上游及珠江三角洲,华北河流、西辽河、柳河等地查勘,参加学术交流会,从中得到了锻炼,慢慢充实起来了。

    1988年到1992年我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黄河流域环境演变与水沙运行规律研究。在尹学良教授的带领下,完成了<黄河下游的河性>发表于1992年《地理学报》第二期。<黄河下游河性的形成>发表于1994年《泥沙研究》第二期。

    1988到1993年我参加水利部黄河水沙变化研究基金会第一阶段研究科研课题:黄河水沙变化对河口演变的影响工作,和尹学良教授一起,完成了<黄河口水沙条件的形成及其对河口演变的影响>,<黄河水沙变化对河口演变的影响>等报告,发表在论文集上。1990年12月我代表课题小组参加了在友谊宾馆召开的黄河水沙基金第三次委员会扩大会议,报到前的那个晚上,我带着刚三岁的女儿,去找因患感冒在家休息的尹教授,请他看看我准备的阶段成果汇报内容。他给我打气:不用紧张,把我们的研究成果讲出来就行。我说那可都是国家级的大专家和领导呀,他说:相信自己就没什么问题。他怕感冒传染,让我赶紧带孩子回家,孩子健康重要。 1991年12月,我又参加成果汇报会,代表项目组在会上报告了我们的研究成果,回答领导专家的提问。

    1991年还参加了内蒙古达拉特电厂引水泥沙问题的研究项目,那次出差回到家,看到的是发烧的女儿正依偎在姥姥怀里。因为这次是被大家称为“救火”的任务,我没有时间照看女儿。还得继续由姥姥照顾,我仍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1993年我参加湖南湘潭电厂车萝塘取水工程泥沙模型试验,甲方的两位同志就住在招待所,几乎天天都到现场,按常规,在要求的时间里是根本不可能完成试验研究任务的。思来想去,急中生智,我提出了在一组试验中完成两组取水方案的想法,项目组采纳了我的建议。即满足了试验要求,又使方案试验时间减少一半。我为按时完成试验任务出了力,受到领导和专家的赞许,自己更是高兴。

    1994年到1997年间,做内蒙托克托电厂引水问题的研究,1996年9月,项目负责人张世奇教授出国考察时,我接到甲方的电话,告知经费落实请赶快做局部模型。经请示所长,我负责了此项工作的开展。这是我第一次一个人负责项目的组织管理和施工。为了不出差错,在拆除原模型的同时,我精心排出了施工组织方案,并请尹学良教授为我把关,尹教授的认可和好评,增强了我的自信心,我要好好把握这次机会。经过十几天的不分白天晚上的付出,终于拆除了原模型,将三十多米长,十几米宽的托克托电厂取水河段试验局部模型制好,其间还对取水建筑物进行概化和制作把关,为试验的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鉴定会上模型受到好评。我心里也美滋滋的。

    1992年到1997年,参加“八.五” 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85-926-02-03专题:《黄河口演变规律及整治》的研究工作,我获得水利部1997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
来水科院30年,我在成长,我在不断进步。

    回味30年,有苦更有甜。苦的是学习上生活上所付出的艰辛、所遇到的困难很多; 甜的是克服了重重困难得来的收获更多。我的身体适应能力很强,15分钟就可以睡个不错的小觉。这是我值得骄傲的地方。加班加点的干对我来说,只是占用一些时间,我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来。

    从一名高中学历的职工,通过函授学习,取得了两个专科的学历,增长了知识,提高了工作能力,我成长为高级工程师。

获奖是高兴的!成为高级工程师更让自己感觉到了责任。我把传承水科院人的工作精神,落实在行动中。

    台山项目物模试验开始于2005年末,由于任务急,我们购买水泵、输水管等设备时遇到了难题。正值年底,供货方坚持送货时要拿到货款,要么就过年后再送货。我努力和供货方沟通,终于,中国水科院的牌子和信誉赢得了他们的认可和理解。我也体会到:个人融于集体,才能发挥其真正实在的价值。在2006年的新年夜,我们接到了水泵、输水管等设备,并在元旦期间进行了安装,为工作的顺利进行开了好头。此后的几次进设备、材料、模型沙也都是夜里。不管北风呼呼的寒冷凌晨、还是风雨相伴的午夜,我都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2007年9月1日夜里,我们接收15吨模型沙时,20多米长的货车,转弯、倒车实在太费劲了。试了两次,司机就不愿再试了,执意要把模型沙卸到路边。我诚恳地跟司机师傅沟通,运输合同这时也发挥了作用。3个司机,两人指挥左右,一人操作,终于把车倒进了放模型沙的位置。在把自重16吨的运输车送出水科院大门口的那一刻,我的心才踏实下来了。虽然只睡了3个多小时,第二天照样有旺盛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

    我不为自己的付出和所失感到后悔和懊恼,而为我在工作中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感到欣慰。

    前些年黄河的水沙发生了新的变化,黄河发生了断流,断流对黄河本身来说,没有了淤积,表面上看并不是坏事,但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黄河口地区的工农业发展等来说,就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需要研究。我总结了以前的研究,在原来工作的基础上,收集更多的资料,根据自己对黄河环境的新认识,撰写了《采取综合措施营造人与黄河的和谐相处》的论文,并和其他同志一起对论文进行了推敲修改,作为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水沙环境下黄河口演变整治及水土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的成果,发表在2005年《中国水利》杂志第9期上。

    时代在不断进步,科技在飞速发展,我们不但要珍惜今天的生活,还要顾及未来的生活环境,我写了一篇小文,被《水科之声》采用了。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继续努力,不辜负党的教育、培养,完成好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为祖国的水利事业添砖加瓦,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此文写于二○○八年九月,编辑:殷人琦)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3/07/07 14: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