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蕴璧
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水利所承担了一项国际合作项目,与葡萄牙、瑞士、英国的科技人员合作,开展“中国黄淮海平原持续农业发展的水土资源管理”研究。经过了5年的艰苦奋斗,项目取得了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培养了农田水土管理研究领域的4位博士,取得了研究成果和人才培养“双赢”。在纪念院庆50周年之际,回顾5年研究工作的点点滴滴,参与项目研究的科研人员,年青的工程师们,他们的勤奋求实和团结协作的奉献精神,仍然让我感动。
一、关于项目
1994年1月18日经过了近2年的努力,我院与欧共体合作研究项目“中国黄淮海平原持续农业发展的水土资源管理”已获得欧共体的批准正式签字生效,项目针对我国黄淮海平原地区,农业用水效率低,工业和城镇用水剧增,导致农业灌溉大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大面积下降,同时由于田间水土管理粗放,造成土壤表层板结,入渗能力下降,灌溉效率降低等一系列影响农业持续发展的问题开展研究。目的在于:开发研究适宜当地水土资源管理的模型和方法,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实现节水增产,农业持续发展。参加项目研究工作的有水科院水利所、葡萄牙里斯本科技大学农业工程学院,英国克莱菲尔德大学农业、食品与环境学院。基于对项目研究目标的浓厚兴趣,瑞士联邦理工学院也得到瑞士政府的资助,作为合作者参加本项目研究工作。项目总经费53万ECU,其中我院经费22.5万ECU,折合人民币153万元,项目执行期从1994年到1998年,历时5年。参加项目的科研人员共20余人,其中中方人员8~9人,除2人具有高级工程师职称外,其余均为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年青工程师(当时水利所还没有一个博士),大家分工合作,互相支持,艰苦奋斗,出色完成了任务。
二、求实获真知
遵循实践——理论¬——实践的认知过程,在“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的基础上,在河北雄县和北京大兴县建立了田间实验和小区试验。雄县研究区面积200km2,大兴试验区地处我院节水灌溉试验基地,用于研究试验区面积7hm2。雄县研究区建有水文观测站网,包括雨量观测站5处、水面蒸发器1处、地下水位监测井39眼;还有土壤水份监测、土壤水势观测,渠道主要建筑物的量水设施等。经长期坚持观测,获得大量的田间观测数据,夯实了研究工作的基础。在长期监测的基础上,针对专题研究的需要还重点开展了几项典型试验。
1、漫长的抽水试验。为了弄清楚研究区含水层特性的分布情况,确定含水层参数,共进行了13次抽水试验,每组试验要连续进行48小时,开始试验时,每5分钟观测一次,以后观测时间逐渐加长。当时正是夏天最热的时候,负责做试验的科研人员(其中还有瑞士参加工作的工程师),蹲守在试验地里,唯一能休息的地方就是一辆吉普车,困了就在车上打个盹,夜幕来临,成群的蚊虫叮咬,那种钻心的痒和疼,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才能体会,我们的科技人员,坚持了几个昼夜,弄清了含水层的变化,取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2、艰险的土壤普查。为了研究土壤特性的空间变异性,我们在2.2hm2的试验区内采用正方形网格形式(25m×25m)在田块各网格节点处利用土钻采样,开展土壤普查工作。记得是在1995年的秋天,地里的庄稼刚刚收获完,家家户户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我们8个人倾巢出动,加上地方水利局配合的2个同志,带上各种工具,兵分两路,连续3天迎着朝霞出发,天快黑才收工,打土钻取土样,还定点开展土壤全剖面性状的描述,取样分析。我们分工合作,各就各位,工作紧张而有序,虽然辛苦劳累但大家都很快活。就在第3天野外工作已经大功告成,开车返回的路上,我们5个人乘坐的面包车,在经过一个村庄时,突然像一匹脱了缰绳的野马狂奔起来,汽车似乎全身都在颤抖,司机师傅大声叫我们“大家都扶好坐好,车子刹车失灵了!”当时马路两旁有嘻戏的儿童,有饭后聊天的老人……,天哪!我不敢再往外看,值得庆幸的是司机师傅的沉着冷静,临危不惧,突然他将车向路边的一堆砖墙撞去,砖墙倒了,车停住了!我重重的向前排撞去,至今左腿上还留下了一道疤痕!事后我才知道这是一辆报废的破车,因为我们土壤普查很需要一辆车,好心的局长就将它借给我们用了,至今回想起来仍感到后怕!这次普查我们一共采集了近200个土壤样品,对2个土壤剖面进行了详查,为研究土壤特性空间变异性、空间分布特征及空间相关结构分析,提供了宝贵资料。
3、烈日下的地形测量。雄县试验区共有38眼地下水观测井,为了获得准确的地下水位变化资料,我们对雄县试验区分布在200km2范围的38眼地下水观测井进行观测井位高程测量工作。由于观测井一般都设置在田间地块之中,汽车开不进去,只能靠人跑测尺,炎热的夏天,骄阳似火,负责跑尺子的同志,正当聚精会神的立着尺子时,晕倒了!真正体验了一次晒晕的滋味,因为人少,当时也没有手机可以求援,经过短暂的休息,又接着干起来。我想这就是奉献精神。
在项目执行的5年中,这种艰苦奋斗,深入实际,坚持现场试验,一丝不苟的事例还很多,诸如,采用中子仪定位观测土壤剖面含水量变化,为了保证观测资料的精度,项目总协调人葡萄牙里斯本科技大学的Pereira教授要求不能踩踏观测孔周边的土地,而采用“搭桥”的办法,观测人员站在“桥”上观测读数。事虽不大,但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令人敬佩。项目组获得的30万组数据渗透着全体人员的汗水和辛劳!也得到鉴定专家的肯定。
三、团结协作的研究团队
项目研究工作包括野外观测、室内试验、分析计算几部分,工作量非常大,项目组的同志克服种种困难,一年有7~8个月坚持在现场工作,结合项目培养的4位博士,每年有3~4个月时间在国外学习和参加研究实践,9个月在国内的时间,至少要在现场工作4个月。当时生活条件很艰苦,雄县水利局为我们腾出了2个房间用于办公和住房,没有卫生间没有洗浴条件,经常停水停电。但是,大家生活工作得很愉快。雄县水利局领导对我们的工作很支持,派专人参加项目研究,负责野外的日常观测工作。建立的田间试验区从事田间的野外试验和资料观测,为土壤水份运动,作物灌溉制度和地面灌溉等各类数学模型的建立田间验证和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专门聘请了一位责任心极强的农民,吃住在试验区,他一丝不苟,出色地完成了观测任务。项目虽然分4个研究专题,在日常工作中,大家不分彼此,团结协作,任务共担,资料共享。每年春节,我们都到雄县水利局拜年,一一看望帮助过我们的领导和同志,我们与水利局的领导和同志们以及试验区所在地的乡亲们建立了亲密的合作关系。
这是一段难忘的岁月,这就是我们的研究团队,一个团结协作、勇于实践、艰苦奋斗的集体。
如今,十年的时间过去了,当年的年青工程师们,已经成为博士,成为主要的研究骨干和带头人。经历了风风雨雨的锻炼,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更加美丽的春天!

1998年房山县科技下乡

1998年房山县科技下乡
(此文写于二○○八年九月,编辑:殷人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