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勇
为贯彻党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决策,加强东、西部发达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为西部省区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人才动力,中组部、团中央从2000年开始组织“博士服务团”到西部去开展挂职锻炼和科技服务活动。我受水利部和院里的委派,从2006年10月至2007年9月,成为第七批“博士服务团”成员,在青海完成了为期一年的挂职锻炼生活。
根据青海省委组织部的工作安排,我挂任青海省水利厅厅长助理兼副总工程师,分管建设管理与科技处的工作。时间飞逝,一年的生活过得很快,但在自己的印象里依然仿佛就在昨天。纵然优美宜人的自然风光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民风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的目光,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团结”的高原精神。
青海地广人稀(72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上仅居住着550万人),自然条件复杂多变,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虽然水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时空分布极为不均,大部分水量分布在青海南部地区,受惠人口较少,农牧区人口分散,饮水工程和水利设施落后,导致生态状况脆弱,呈现绿洲经济的特色。因此,青海水利工作的重要性远远高于内地,有限的国家扶持资金和薄弱的地方财政补贴要解决的问题很多,面临的形势比较严峻。尽管如此,水利工作者们保持了“献身、求实、奉献”的行业作风,孜孜不倦、勤勤恳恳,为高原水利工作的开展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作为一名工作在北京的水利科技人员,我深受感动和鼓舞,决心用自己的行动履行高原精神,服务于青海的水利事业。
首先、克服高原反应,将自己融入到当地群众中去。西宁市海拔高度约2200m,氧气含量为北京的75%左右。开始一个月里,气短、易醒、乏力的形象比较明显,于是我在业余时间里加强了身体锻炼,提高身体素质,较快地适应了西宁的生活。尽管如此,冬天和同事们下乡到海拔4000m以上的工程现场时,仍然比较困难,领导和同事们给我拿来了氧气瓶,但我拒绝了,因为这时吸氧会造成氧气依赖症,给工作带来负担。我坚持了下来,始终不用氧气瓶,到黄河源头海拔高度为4700m的牛头碑时,我仍然依靠毅力不用氧气。在一年时间里,我下乡调研20多次,和当地人民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为工作的开展和服务于民取得了第一手资料。
第二、加强学习,推动管理工作的开展。这一年里我学习了《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验收管理规定》、《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议书编制暂行规定》等专业知识,主持和参加的工程审查、验收项目约30项,包括水库除险加固、河道整治、水电站可行性研究及环境影响评价、水资源管理以及水电开发规划等。这些工程报告、图纸等都很多,往往预先要用1~2天时间进行熟悉,为此自己经常加班到晚上11点以后,为项目开展和建设提出了许多建议和意见,得到了主管部门的肯定和采纳。
第三、饱含热情,为青海水利的发展谏言献策。在这一年里,我独立编写了7份报告或建议书,主要包括《关于在青海开展清洁发展机制(CDM)小水电项目的建议书》、《对青海水利信息化十一五实施方案的意见》、《人才•资金•管理•后续产业——青海三江源区保护与发展调研报告》和《青海水利科技发展调研报告》等,总共达到6万多字。另外对5份重要报告进行了修改,包括《青海省河道采砂管理调研报告》、《水库、水电站大坝安全监测调研报告》等。
第四、因地制宜,开拓资金引进渠道。由于青海是国家规划的重要水电基地之一,因此小水电站比较多。根据这个特点,我充分利用我院的咨询资质、人才力量和销售渠道优势,积极开展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CDM)小水电项目。经过多次沟通和协调,我院与青海3家国有水电企业签订了4座电站的CDM项目合作协议书。如果申请成功,每年将引进无偿援助资金上百万元,有效期初步定为21年,这些收益将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目前,这些工作仍在稳步地开展中。

深入到牧民的帐篷中进行交流(左3为王兴勇)
第五、深入基层,全面了解青海。在一年时间里,青海省委组织部和团省委开展了3次为期一周的学习考察活动,对西宁市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甘河滩工业区、藏医藏文化博物馆、西部矿业集团、海西州的青海碱业集团和盐湖集团、格尔木防风固沙试验林地、青藏线上海拔4700米驻地官兵、可可西里藏羚羊保护基地、果洛藏族自治州的工矿企业、移民社区、三江源保护区、边远地区的寄宿制学校、卫生所和兽医站、玛可河林区、阿尼玛卿雪山和年宝玉则湖等。通过这些考察和交流活动,我对整个青海有了深入的认识,也同当地干部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全国海拔最高的玛多县(平均海拔4300m),总人口1.2万人,非常重视博士团的到来,希望建立长久的联系,还将我聘为县委、县政府顾问,使我深深感受到西部人民对知识的渴望。
最后、我想谈一谈自己的收获。如果说物质的体验是值得回忆的话,那么精神上的收获将是我一生的财富。青海人民奋发图强的精神、那种迎难而上的气魄值得我敬佩和学习,这是我在大城市里、在书本上难以学到的东西,对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改造将起到现实的榜样作用,“五个特别”的高原精神犹如一座丰碑,将成为自己不断拼搏的动力。
我的挂职锻炼生活结束了,回到了院里,但青海的生活依然历历在目。我衷心地感谢各级部门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让青年知识分子们到社会基层中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进一步密切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感情,丰富头脑中的感性认识,把自己的知识和智慧更好地结合到实践中去,发挥才能,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促进自身的成长。我相信挂职锻炼是一种人生的经历,更是一种责任,我将在平凡的生活中进一步学习高原精神,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服务于社会。
(此文写于二○○八年九月,编辑:殷人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