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煜
2008年,在百年奥运梦圆之际,我们也满怀期待地迎来了水科院的50周年院庆。驻足回眸,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水工研究室、水利部水利科学研究院和电力工业部水电科学研究院三个单位合并而成的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诞生了。50载风雨历程,在几代水利水电建设者的前赴后继、齐心协力下,水科院一步步发展壮大起来,已然成长为我国水利水电建设事业的一面旗帜!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50年来,水科院在曲折中奋力前行,为我国水利水电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无论是当初纯粹的科研院所性质,还是今天部分专业的企业化、产业化运作,我们始终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坚持科研工作面向市场、面向大众、面向未来,开发出了诸多功能先进、品质过硬的实用技术产品,深受顾客青睐;50年来,水科院的软硬件设施日趋完善,从当初几栋构造简单、外形陈旧的陋房,到今天高耸入云、气势恢宏的大型建筑群以及占地几百亩的试验基地,水科院的基础设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旧貌换新颜。水科院的学科建设也取得了长足进展,截至目前,水科院已经形成了学科门类齐全、人才梯队合理的研发体系,在本专业领域内处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领先地位。
我作为水科院中水科技公司一名刚参加工作的青年职工,虽然来到水科院只有短短的1年多时间,但是我已经深切地感受到了我院严谨的治学作风和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也为自己能成为1名水科院的员工而感到自豪与骄傲。与此同时我也意识到,在这样一个团体中,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谦虚向老同志学习,尽快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才能早日成为1名合格的水利水电人才。
参加工作后,我分配到中水科技公司水情水调事业部,该部门主要负责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研制与生产工作。在公司、部门领导和老员工的热情关怀和帮助下,我很快适应了新的环境,并对所从事的行业有了一定的认识与了解。工作后不久我便有幸加入到了一个重要项目——长江三峡水利枢纽梯级水库调度自动化系统屏山-寸滩区间水情遥测系统的开发工作中。该系统是三峡梯级水库调度自动化系统的二期工程,担负着为梯调自动化系统及时、准确采集雨、水情信息的重要任务,是整个三峡水调自动化系统的基石。众所周知,三峡工程是关系到我国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因此从院里到公司都非常重视,要求一定要把这个项目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我,能得到领导充分的信任,有机会参加如此重要的项目我感到万分荣幸,同时也感到责任的重大。在这一年的开发、研制的过程中我们经历过种种失败与挫折的打击。我们曾经为开发中遇到的问题苦恼烦闷、彻夜不眠;也曾为设备不能及时到货,无法及时开发而担心、抱怨,不知所措,但我们凭借不怕苦、不服输、不轻言放弃的精神,克服种种困难,保证了开发工作的正常进行。
经历了为期一年的紧张工作,在部门全体人员的齐心协力下,我们顺利圆满地完成了这个项目,并得到了院及公司领导的充分肯定。作为项目组成员,我感到非常的光荣。我认为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能够顶住压力,不断地去克服困难,迎接新的挑战,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取得进步。这一年的经历使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不仅在专业技能方面有所提高,在团队合作、为人处事等各方面也得到了锻炼。领导及同事们忘我工作的精神、谦虚谨慎的工作作风也深深感染了我,激励着我更加努力工作,为水科院和水利水电事业做出贡献。
当前全球正面临着能源短缺的严重威胁。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水资源是现有能源中唯一可以大规模开发的、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因此,如何充分合理地利用水力资源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我院作为我国水利水电行业的最重要的科研院所具有光明的发展前景。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很好的机遇,有广阔的天地供我们施展才华,创造业绩。作为水科院的青年职工能遇到这样好的发展机会我感到非常幸运,但同时也感受到了更多的责任。挑战与机遇并存,前进的路不是坦途,而是荆棘满布。只有能够披荆斩棘的人,才能最终获得成功。只有我们每个人都不断督促自己以永不放弃的精神克服种种困难,取得一个个小的进步和成绩,才能最终推进水科院的不断发展,同时水科院的不断壮大又会为我们每个人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两者息息相关、共同促进。我们青年一代一定继承水科院的光荣传统,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为水科院的辉煌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
(此文写于二○○八年九月,编辑:殷人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