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连祥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科技国际合作交流走过了不平凡的50年。从少到多、从点到面、从交流到合作,使我院成为国内水利科技界在国际交流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在我院科技外事工作中,组织和承办国际学术会议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1980年第1届河流泥沙国际学术讨论会是我院承办的第一个国际学术会议,随后我院每年都组织水利学科领域的国际学术会议。到目前,由我院独立承办或我院为主组织的国际学术会议30次以上。21世纪初,我院承办了国际大坝委员会(ICOLD)、国际水利工程与研究协会(IAHR)和国际灌排委员会(ICID)三大国际学术组织的大会,这是我院乃至我国水利行业组织的顶级国际学术大会。我当时在院国际合作办公室工作,从1998年至2001年的3年多,有幸参与和经历了第20届国际大坝会议和第29届国际水利学大会两次大会的筹备、组织和召开的全过程。回忆当时的情景,至今仍然历历在目。
2000年9月国际大坝委员会第68届年会暨第20届大会,会期9天,参加会议人数近2000名。其中代表1580名(外宾774人,陪同272人,中宾550人),另有参展单位277人,新闻媒体150人次。2001年9月国际水利工程与研究协会第29届大会,会期6天,注册914人,正巧在会前5天发生美国“9.11”事件,有百余名已注册的欧美代表因航班取消未能来京,实际参会850人。两次会议都由部级领导任组委会主席和名誉主席,我院院长(或副院长)负责会议筹备和组织工作,并邀请国内水利界著名学者及各大水利单位主要领导参加会议组织委员会与学术委员会。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在国内外造成非常良好的影响。之后数年内,当我们在国外参加同系列大会,遇到参加过北京会议的朋友们时,他们仍然赞不绝口。
由于上级(水利部、国电公司、三峡公司)及学会(中国水利学会、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领导的重视,在取得大会承办权以后,筹备工作在会议两年以前就启动,包括选定议题、成立会议组织机构、确定会场和饭店、商定注册费、考察技术旅游路线等等。会前一年秘书组开始集中办公,开始征集论文、预注册、制定日程、落实会议活动节目,筹办会议展览。更为重要的是征集会议协办单位和支持单位,邀请大会主旨报告人或总报告人。
我院领导对大会从筹备工作开始就非常重视,关键问题亲自操作,并及时向上级汇报。准备工作具体而细致,不允许有漏项。例如,第20届ICOLD大会前多次召开组委会会议,有一次为了商定本届大会的注册费标准,大会秘书长高季章院长绘出了历届国际大会会议注册费的变化曲线,供组委会委员讨论,商定一个不超过以前标准又要达到本届大会以会养会目的的合适数目。第29届IAHR大会召开的一次组委会会议上,组委会主席周文智副部长亲自主持讨论如议题、经费等关键问题,并组成了组委会执行班子,此后的两年内执行班子定期召开会议(共开了5次),讨论和监督准备工作进程。

照片1,2000年9月国际大坝委员会主席霍格先生同会议志愿者合影

照片2,2001年9月,汪恕诚部长在钓鱼台会见国际水利工程与研究协会理事会成员
两次大会都在会议约1年以前就成立了秘书班子,由外事办、中国委员会秘书处和外聘人员近10人组成,负责一系列会议准备的具体工作,包括:论文征集、会场和宾馆安排、会前注册和收费、参观与考察安排、展览和赞助征集、大会与学术分会落实、会议日程安排与落实、宴会和文娱节目及夫人节目安排、会议宣传与网页更新等等,还要联络和安排和大会平行的许多专委会会议、专题讨论会、专题活动等等。秘书班子要对会议的前前后后、方方面面、大大小小的各项事务考虑安排,在会前的几个月内每天工作到晚上九、十点钟。会议学术论文的质量是会议成功的重要方面,因此对于会议论文审查和文集编辑印刷,以及大会报告和分会发言安排等,更是投入大量人力和时间。会期社会活动要注重多样性,包含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这两次大会都安排了中国杂技、民族音乐和民间舞蹈的表演,非常受欢迎。会期技术参观内容是北京周边水利工程和长城等景点。一般国际学术大会都组织会前/会后考察。2000年大坝会议组织了18条技术考察路线,行程前后长达25 天,有421人次参加考察,参观工程达39个,分布在我国的15个省、自治区,特别是三峡、小浪底、二滩等世界瞩目的特大型工程,参加者更为踊跃。2001年水利学大会组织了5条路线,百余人分赴小浪底(会前)、三峡、新疆、西藏和太湖考察。同国外相比,中国组织的考察路线和参加人数远超过在国外召开的同类会议,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对世界水利界人士的吸引力。
在会议期间,院领导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工作并听取指示,及时贯彻落实,动员全院力量,统一指挥调度。全院各部门都积极参与会务工作,各负其责,如:有关院、所领导负责内外贵宾接待;有关业务所的专家和年轻工程师参加大会与分会的技术服务;党委宣传部门负责大会宣传和对媒体的联络和接待;院办负责会议用车和交通调度;保卫部门负责大会安全,包括同北京市公安局的联系;财务处负责代表注册费接收和大会费用使用监督;还有医务室派出驻会医生等等。有时为了准备第2天的会议或活动,会务组的人员常常要加班到深夜乃至凌晨。院领导也和大家一起加班。沈崇刚老院长是最熟悉各届大坝会议情况的,75岁高龄仍亲自指导各项工作,他和贾金生副院长同住五洲大酒店的一间房(为节省会议开支)。有几天他拉肚子身体发软,坚持在会议现场,不断地招呼到会的国内外贵宾,为解决外宾提出的各种问题和意见,亲自出面洽谈、协调。2001年水利学大会除大会以外有91个分会,作为大会组委会执行副主席的李桂芬老主任是会议现场的总调度,当年9月正值年满古稀,每天和年轻人一样加班到深夜,为安排第2天会议的各项事宜而操劳。会议期间,可以看到中国水科院的人员活跃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BICC),坚守各自岗位,分工合作,连续作战。这种团结协作、敬业奉献的工作氛围让人无法不努力,无法讲条件,无法再推诿。回忆起这种气氛,至今仍感到温暖、自豪和难忘。
两次大会的会务人员除了我院和各兄弟单位支援的工作人员外,还招收了会议志愿者。2000年大坝会议秘书处从南科院、长科院、四川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和我院各所招收了24名,2001年水利学大会从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和水科院招收了32名。他们大都是在读的研究生,懂业务,外语好,会前培训,会议前期担当机场接机、会议注册、代表引导等,开起会来担当会议技术秘书,协助大会主持人或分会主席运作会议,还在会场的里里外外帮助中外代表,如回答问题,提供文秘协助,甚至翻译。他们成为会议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称赞。大坝会议期间,国际大坝委员会主席挪威的霍格先生专门到会务组看望志愿人员(照片1)。水利学大会闭幕式上,国际水利工程与研究协会主席美国的霍利教授感谢一批批为会议贡献的人员,当说到特别感谢yellow t-shirts(志愿者身穿黄色T恤衫)时,受到代表非常热烈的掌声。
中国水科院组织和承办了数十次国际学术会议,多次受到部领导和学会领导的肯定和表扬,兄弟单位很愿意同我们合作举办国际会议。正如高季章老院长在2004年我院承办的“联合国水电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后的一次总结会议上所说,我们通过举办国际会议,培养和锻炼了一批人才,提高和宣传了中国水科院的声望,打出了中国水利走向世界的名牌。
(此文写于二○○八年九月,编辑:殷人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