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庆顾问委员会
 ·院庆筹备工作领导小组
 ·院庆工作办公室
 电  话:68785208
 邮  箱:yinrq@iwhr.com
 联系人:殷人琦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 中国水科院50周年院庆 >> 百人访谈 >> 再创辉煌
四十余年工作的回顾 
http://www.iwhr.com     2008-09-16 13:54     来源:      作者:
字体: 】    打印    关闭    

黄国兴

    我是1965年大学毕业分配到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工作的,那年共分配来水科院有46名毕业生,院里先安排我们劳动锻炼2个多月,当年10月我们去河南省新乡专区获嘉县参加“四清”运动,1966年7月才回到北京,我被分配到结构材料研究所搞水工材料研究与应用工作。因为我是学水工结构专业的,所领导分配我搞水工材料研究工作,当时我心里不太愿意。后来慢慢也想通了,这是工作需要,应无条件服从。从此开始了我第一次水工材料研究工作,当时文革期间科研工作做得较少,1971年我被下放到水电二局设计处搞水工设计工作长达7年,1978年12月调回水科院结构材料所,当时我要求搞水工结构研究工作,但所领导仍安排我搞水工材料研究,这是我第二次搞水工材料研究工作一直至今。当时能重返水科院工作心里很高兴,这是难得的机会,十分珍惜。因此我下决心一定要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开拓创新搞研究。但搞研究工作要有两项基本功,一是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二是具备外文资料阅读能力。当时这两项基本功我一项都没有,专业知识方面,水工材料不熟悉,在大学仅学一个学期“建筑材料”课;外语方面,中学与大学都是学俄语,当时外文资料主要是英文资料,而我英语没有学过。因此感到压力很大,既要学习水工材料专业知识,又要学习英语。为了适应水工材料研究工作,我从1979年(39岁)开始学习英语,经几年业余刻苦学习,能较熟练阅读英文资料。除学习英语外,在完成日常科研试验工作情况下,抓紧一切时间刻苦学习水工材料方面专业知识。现在回想起那几年的奋斗感到真不容易,也正是那几年的奋斗成果为我今后的研究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我先后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关项目、部重点研究项目,以及重大工程研究项目等多项,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其中有2项填补了国内空白,特别是碾压混凝土拱坝接缝重复灌浆技术研究成果在沙牌、峡口、马渡河等15座碾压混凝土拱坝接缝重复灌浆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技术经济效益。

    除完成很多科研项目与试验任务外,1989年至2000年,我先后任结构材料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与总工程师,搞科研管理工作长达11年,为结构材料研究所的发展做出一定贡献。另外,还兼任两届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分会副理事长与混凝土耐久性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2000年退休后由所派赴中国三峡总公司试验中心当技术顾问,常驻三峡工地长达7年之久,为三峡工程建设做出较大贡献。

    我公开发表论文30多篇,执笔编写出版《混凝土的徐变》(1988)与《混凝土的收缩》(1990)专著两部,与他人合作编写出版《大体积混凝土》(1990)、《水工混凝土建筑物修补技术及应用》(1999)专著两部,特别是《水工混凝土建筑物修补技术及应用》一书先后印刷3次(总印7100册),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另外,与人合作编写的《混凝土建筑物修补材料及应用》专著将于2008年12月份出版,还参编水利行业标准《混凝土坝养护修理规程》(SL 230-98)等。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获中国电力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

    我早在2000年就退休,但一直回聘在所工作,发挥余热。回想起43年工作历程感慨万千,我取得了一点成绩,这是结构材料所领导的正确领导与同志们热情帮助,以及个人努力的结果,也是发扬结构材料所优良传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科研为工程建设服务的宗旨;坚持踏实严谨、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科研作风;坚持开拓创新、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的结果。

(此文写于二○○八年九月,编辑:殷人琦)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3/07/07 14: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