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华
水资源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前身是水文研究所,1980年正式更名为水资源研究所。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洗礼,目前已发展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和品牌效应的国家级水资源研究中心,同时也成为高端水资源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摇篮,为我国不断推进的治水实践提供着科学的决策依据和有力的技术支撑。
水资源基础研究的创新基地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更是一个科研单位发展的引擎。自建所以来,水资源所始终以国家治水实践需求为导向,在注重借鉴和学习当代国际前沿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基础上,坚持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在水资源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取得一个又一个创新性成果。
改革开放之初,为开展“全国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国家下达了“中国水资源评价”工作,要求水利部在较短时间内摸清全国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分布状况,而当时我国水资源评价工作基本处于空白。在所长陈志恺教授的带领下,在借鉴美国第二次水资源评价和苏联全球水量平衡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根据水循环原理、水均衡方法,综合对降水量、陆面蒸发量、地表水地下水资源进行统一评价,并在海河、淮河片试点后提出了统一的评价内容、方法以及具体的工作大纲与技术细则。在水利部的领导下,加上各方的共同努力,终于在规定时间内全面实现了预期目标,提出了全国地表水、地下水、水资源总量及其时空分布规律的基础性成果,并首次对全国各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水质污染状况做出了全面评价,填补了我国水资源基础调查评价的空白,所提出的主要评价结果在后来相关工作中得到了验证和检验,198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多项评价技术和方法甚至一直沿用至今。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深刻影响了自然状态下的流域水循环系统结构和水资源演变过程,从而改变了水资源评价和规划的客观基础。针对这一客观现实,以王浩教授为带头人的创新团队,总结多年研究实践经验,提出了流域二元水循环模式理论,即现代环境下的流域水循环系统演化的内在动力由自然和人工二元动力共同作用而成,系统结构是由以“坡面-河道-地下”为基本过程的天然主循环与以“取水-供水-用水-排水-回用”为基本过程的社会侧支水循环耦合而成。在流域二元水循环模式的指导下,创新构建了由分布式水循环模拟模型和集总式水资源调配模型耦合的流域二元水循环模型,提出了全口径层次化的水资源动态评价方法,开展了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流域水资源演变规律研究,这三项成果被科技部和国内外知名专家鉴定为“原创性成果”,获200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协编写的《学科发展报告综合卷(2007~2008)》对此评价“近年来水资源学科领域研究中的创新性突破”。
在国家八五~十五攻关研究中,持续创新不断发展了面向不同时期实践需求的水资源合理配置理论与方法。其中在国家“八五”攻关黄河项目华北专题研究中,将区域宏观经济与水资源研究的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基于宏观经济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建立了多层次、多目标、群决策优化配置方法。该理论方法一经提出和应用,即得到了国内外广泛认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以及科技部、水利部召开专门的成果研讨会和应用推广会;在国家“九五”攻关西北项目研究中,根据西北地区水资源背景和脆弱的生态环境状况,将生态用水纳入到水资源配置体系中,提出了面向生态的水资源合理配置理论与方法,实现了区域社会经济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的统一配置,并形成了干旱区生态需水计算方法;在国家“十五”攻关重大项目研究中,进一步发展地提出了广义水资源合理配置的理论方法,实现了以降水为通量的全口径水资源合理配置,并构建了流域水资源科学调配模型系统。以上研究先后于1997、2001和2005年三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此外,水资源所还在水资源调度技术、社会水循环及其调控原理、节水型社会建设理论与方法、数字流域技术、全成本水价构成理论及其定量方法、水资源价值定量技术、缺水识别与定量技术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并作为水利部首个项目承担单位负责了国家973项目“海河流域水循环演变规律与水资源高效利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等重大基础研究,对具有中国特色的水资源学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水资源管理实践的支撑平台
认知和解题是科学研究的两大基本任务。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服务于管理实践更是水资源研究的主要目标。面向国家和地方水资源管理的实践需求,水资源所积极应用创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努力解决水资源评价、规划和管理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努力为中央及地方水利部门提供服务和科技支撑。
水文研究所时期,重点围绕设计洪水、设计暴雨和产汇流计算方法等方面开展研究。编制出版了《中国暴雨参数图集》,参与了《设计洪水标准》、《设计洪水计算规范》的修订和《全国可能最大点暴雨等值线图》、《暴雨洪水查算图表》等图集的编制,为我国水利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的编制奠定了基础。
在全国和区域水资源评价工作中,水资源所都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不仅全面参与了两次全国性的水资源基础调查评价工作,主持完成的全国水资源初步评价不仅为第一次水资源评价工作奠定了主要基础,承担了第二次水资源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的汇总工作,《论区域水资源的基本概念和定量方法》等主要成果一直被国内水资源评价工作所采用,所提出的全口径层次化动态水资源评价方法在黄河流域水资源评价工作中得到应用。
在水资源规划方面,作为技术支撑单位之一参与了“全国水中长期供求计划研究”,有效指导了我国中长期水供求发展建设,初步建立了我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的整体技术框架。在“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中,全面参与了规划工作大纲、各规划专项工作大纲的编写,并承担了多项专题研究和信息化建设工作,为综合规划提供了技术支撑。此外还承担了松辽流域、海河流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海南省以及延安市、唐山市等流域、省(市、区)的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此外,所提出的水资源配置理论和方法被全国水资源规划技术大纲采用,并先后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和北方全部六个一级流域的水资源规划中得到广泛应用。
重大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方面,承担了“七五”攻关三峡项目专题“水电站群优化补偿调节与三峡水库综合利用优化调度”,所提出了提高运行初期汛限水位、重庆河段及荆江河段水沙联合调度以及三峡与葛洲坝联合优化调度方案等建议,均在三峡工程初步设计中得以采用,并获得电力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承担了“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中专项“南水北调工程节水规划”和“黄淮海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所提出的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供水目标、供水范围、适宜规模和节水方案,为总体规划所采用并获国务院批复实施。此外,所提出的三次供需平衡分析方法,体现和落实了国务院关于跨流域调水工程的“三先三后”原则,为跨流域调水工程规划普遍采用。
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方面,承担完成首个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方案和下辖的甘州、临泽和高台三区县分水方案编制。承担完成了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总体方案、天津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宁夏回族自治区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等一系列重点规划前期工作,为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技术咨询,推动了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进程。
此外,我所还作为主要技术支撑单位参与了全国首个(深圳)水资源综合管理试点建设框架性方案的编制、东江和永定河水量分配方案研究制定、广东省对港供水价格、黑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规划等研究,主要成果均为国家相关部门或地方政府的批复实施。
水资源高端人才的孕育摇篮
在水资源所半个多世纪历程中,走出了一个又一个的高端专业技术人才,成为不同时期我国水文水资源研究领域的学科带头人。
水资源所的前身水文所第一任所长谢家泽教授是我国水文科学研究工作的先驱和开拓者,在他担任所长期间,主持指导了许多重大的水文科技活动和科研项目,包括发起了第一届全国水文计算学术研讨会,主持了暴雨洪水频率计算方法研究、水库防洪安全标准和保坝措施调查研究、全国重要水库工程设计洪水的复查工作,推动了我国水文计算规范的制定和工程水文学的发展。
1980年水资源所正式成立,作为该所第一任副所长(当时没有正所长)的陈家琦教授,曾科学地论述了水文与水资源两个学科之间的关系,对于水文科学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右肾摘除、重病缠身的情况下,仍然应邀参加《中国水利》一书的第一章“中国的水资源”的编写,并在古稀之年先后出版了《水资源学概论》、《水资源学》两部专著,推动了我国水资源学科的建设。
第二任水资源所所长陈志恺院士不仅主持了我国水资源初步评价的技术工作,而且在华北地区水资源研究工作中作出了突出贡献,并积极倡导将水资源研究与宏观经济及生态环境相结合,为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南水北调工程论证工作奠定了基础。期间与张光斗院士共同撰写的《关于我国水资源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一文,得到了当时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批示,对于国家后期实施的节水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的水资源安全保障战略的实施起到重要的作用,有力推动了我国的水资源工作的发展。
水资源所原副所长叶永毅教授,为适应国家水资源管理的需求,开辟了水利经济、水资源开发利用等新的研究领域,通过一系列国际组织的技术援助项目推动了水资源所的国际合作研究。
水资源所现任所长王浩院士,在老一辈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创新提出了流域二元水循环模式理论与方法,发展形成了适于我国不同时期实践需求的水资源合理配置理论与方法,在水资源评价方法、水资源规划技术、生态需水定量方法、水价构成与定量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先后四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被授予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先进个人、南水北调工程规划设计先进个人等称号。
在所长王浩院士带领下,目前水资源所已发展成一支结构合理、技术先进、经验丰富、勇于创新的优秀团队,全所52名职工中有中高级科技人员47名,其中工程院院士2名,教授级高工14名,高级工程师24名,工程师8名,其中不乏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全国水利青年科技英才、水利部“5151”人才工程入选者、中央国家机关杰出青年奖获得者、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水资源所已逐步发展成为我国水资源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的“孵化器”。
水资源科研人的和谐大家
长期以来,水资源所瞄准“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所”的总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以事业为载体,以创新为动力,坚持团队协作,促进全面发展”的建所、治所方针,积极培育队伍创新研究精神与能力,努力构建和谐友爱的人文环境和协作关怀的文化氛围。具体实施过程中,特别注重了三点:
一是以创新事业凝聚人才。水资源所的人才队伍是伴随一系列关键性项目的实施逐步形成的,特别是UNDP项目、国家七五、八五、九五、十五攻关水资源项目和黄河973课题等。目前正以承担的国家973项目、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创新群体基金项目为契机,努力做好新一轮的人才培养,吸纳一批富有创新能力和潜质的人才加盟,全面提升队伍的综合创新能力,包括对国家目标和实践需求的把握能力、对科学问题的提炼和分析能力、对定量分析手段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对实践问题的解决和处理能力。
二是以合理配置促进人才。所谓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就是要实现每个人才的业务专长和项目需求之间的对口衔接。水资源所在对全所人才特质和项目需求进行系统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突破人才管理的体制性约束,实行“全所一盘棋”的人才配置策略,在项目的申请和实施过程中打破部门分割,以实践需求为导向,构建包括项目负责人、专题负责人、骨干、参加人员和研究生在内的层次化梯队配置体系,实行严格的项目组长负责制和精细的工作目标责任制,同时在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基础上,营造良性的竞争机制,促进创新能力发展为创新实践,进而转化为创新成就。
三是以和谐环境留住人才。水资源所在和谐环境的建设过程中,不仅注重对于职称评定、项目分配、重大奖励等一些常规关键问题上的综合考虑和妥善处理,最大程度维护每个职工创新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还积极营造一个感性的人文氛围,所领导始终把关心每一个成员的健康状况、家庭状况、情绪状况和思想状况摆在突出的位置,努力帮助解决职工的心头之患和后顾之忧。更为重要的是,水资源所在和谐环境的创造过程中,特别注重了每个成员在团队中的成长感和成就感,以及对所在团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培育。在水资源全体职工范围开展的一次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全所职工中具有成长感和成就感人数比重为93%,具有团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人数比重为98%。
伴随着我国水资源安全保障需求发展起来的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以实践解题和基础创新为两翼,目前已初步完成了阶段性的队伍建设和技术储备,今后将继续在国家新时期治水思路的指导下,紧密围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这一主题,以探索现代环境下水资源的自然演变和经济社会用水规律,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维护河流健康,实现人水和谐为重点,加强基础性、前瞻性、技术性、战略性研究,为科学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的水资源知识创新体系的形成作出贡献。

在澳门(右1陈志恺院士、左4王浩院士)

向国务院汇报“东北水资源”项目(2排左4陈志恺院士、3排左4王浩院士)
(此文写于二○○八年八月,编辑:殷人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