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庆顾问委员会
 ·院庆筹备工作领导小组
 ·院庆工作办公室
 电  话:68785208
 邮  箱:yinrq@iwhr.com
 联系人:殷人琦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 中国水科院50周年院庆 >> 百人访谈 >> 文摘
可贵的诤友 
http://www.iwhr.com     2008-05-23 10:02     来源:      作者:
字体: 】    打印    关闭    

 


    1993年1月2日,谢家泽同志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水利界失去了一位视野宽广的科学家,我失去了一位可贵的诤友。

    我和家泽同志的认识早在1950年,当时我在华东水利部工作。有一次来中央水利部办事住部招待所。忽然谢家泽同志来看我,他向我自报姓名后,就开门见山地说明来意。他说,他从南京奉调来京筹办水利部水文局,经再三考虑,他拟建议我任水文局局长,他甘任副职,特来动员我接受他的建议。我听了大吃一惊,他是我国知名的水文科学专家,任水文局局长是众望所归,实在不应谦让。我并告他听说水利部曾与华东商调我筹办水利部水政司,但华东不放,所以我也不能来京。他又为他的建议谈了许多理由,他那开创新中国水文事业的强烈责任感以及对开创这项工作的全面设想,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虽然未能参加他的事业,但却从此建立了我们间的长期友谊。

    从1953年起,我调水利部工作。由于水文是水利的基础工作,家泽同志不仅常和我商量水文工作,也常就水利的全局提出他的看法。1958年的大跃进,对我们大家都是一个冲击。家泽同志对当时涌现的许多群众创举,都认真加以研究,并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正因为此,他对水利工作在那段时间的失误,有更深切的认识。调任水利水电科研院副院长后,他的视野更加广阔,思想更加活跃。我们之间虽无直接的工作关系,但每逢他研究思考一个新课题并有初步成果时,总会主动地找我通报;当他认为水利工作中存在什么问题时,也及时向我提出忠告;而每当水利工作酝酿重大举措时,我也主动地找他征求意见。这种相互的信任和理解,虽经“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以及各自工作岗位的变动,仍然保持并更加深入和自然。当我们都退居二线并在政协成为同事时,我们仍继续讨论水利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并在学问上互相切磋。

    近年来。他与我讨论的问题,主要是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以及他研究提出的天地生人系统。对水利的大工程,他持十分审慎的态度,并经常引述周总理的教诲“水利比上天还难”,“对水利要兢兢业业,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家泽同志不断研究水利部门在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建设中的失误,总结经验教训。几年前,他告诉我,他思考再三,今后水利工作如果发生失误,很可能在长江三峡或黄河小浪底这两大工程。他应邀参加了1986~1989年长江三峡的可行性论证。在论证工作接近结束时,我们进行过一次长谈。他向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他说:“我现在对三峡确实提不出什么具体的反对意见,但仍存在一个疑问:以这么大的工程,过去这么多的矛盾,怎么到现在意见这么统一,似乎矛盾都没有了,这本身构成疑问。”我对他说:“作为论证工作的主持人。在各种论证会上,我只能综合大家的意见,却没有机会发表个人的见解,现在我可向你说说我个人的认识。经过这么长时期的研究,我赞成修三峡的主要理由是考虑到洞庭湖的逐渐消亡。从江汉平原演变的历史看来,现在只有长江三峡可以替代洞庭湖,对长江中游洪水起调节作用。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我们可以使三峡避免古云梦泽和今洞庭湖因泥沙淤积而消亡的前途,保持其长期不淤的库容,并且以发电的收益来偿还建设资金。由于长江水量大,发电收益比一般江河要大得多,使我们有可能满足航运、移民以及环保等方面提出的各项要求,…这样就缓解了各种矛盾。”经他长时间的思考,并出于对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在他已经得知自己病情的情况下,又在1990、1991年两次用书面郑重提出三峡工程应分期运行和分期建成的意见。

    对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他提出了许多具体的不同意见。对其中的有些问题,经过组织专题讨论,得到了结论。另外有些问题,还有待实践的检验。当他因结肠癌进行了三次手术,病情已无望好转时,他对包括我在内的许多水利界朋友的临终嘱咐,仍是:要注意小浪底,防止重大失误!我希望从事小浪底工程的有关同志,以兢兢业业的工作来答复他的临终托付,安慰他的在天之灵!

    谢家泽同志晚年的学术研究,已超越水利,涉及十分宏观的领域。他提出了“天地生人系统观”。“天”是指地球的天文环境;“地”是指地球本身,包括其岩石圈和水圈;“生”是指地球的生物圈;“人”是指地球的人类圈。他认为,当前人口爆炸、资源枯竭、粮食短缺、环境恶化、生态危机以及和平与发展等全球问题,都应从天地生人的系统观进行认识,从而建立人地、人际的新关系。对这个课题,他孜孜不倦地研究了十多年,阅读了有关领域的大量著作,并且写了自己的论著。他与我曾就他的新课题进行过很多讨论,虽然我们的兴趣不同,研究的重点不同,观点也不尽相同,但我们求同存异,都感到互有所得,我在撰写《中国水利的决策问题》时,曾多次与他探讨,他不仅认真提出意见,还推荐了一些参考书目。我在写作中也吸收了他的一些观点,例如:水利决策涉及天、地、人的多方面因素;水利决策中,不但要力求优解,而且要注意防止劣解…等。在他临终前夕,我将刚出版的《中国水利的历史、现状、展望》赶送给他,并告他在本书前言中提到“水利涉及天、地、人,又贯穿天、地、人”,以此作为对他的诀别献礼。

    在人生道路上,朋友是最足珍贵的,而诤友更为可贵。谢家泽同志就是我的一位可贵诤友。

    家泽同志,安息吧!您的业绩将永存水利事业,您的忠告将永记人们的心中。

(此文摘自《谢家泽文集》,作者:钱正英)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3/07/07 14:1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