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庆顾问委员会
 ·院庆筹备工作领导小组
 ·院庆工作办公室
 电  话:68785208
 邮  箱:yinrq@iwhr.com
 联系人:殷人琦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 中国水科院50周年院庆 >> 百人访谈 >> 特殊年代
唐山大地震与抗震防护研究所的诞生 
http://www.iwhr.com     2008-07-16 14:59     来源:      作者:
字体: 】    打印    关闭    

苏克忠

    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组建五十周年华诞的欢庆日子里,我心潮起伏,很自然地回顾起唐山大地震与抗震防护研究所诞生的那段历史。

    1976年7月28日凌晨,发生了唐山大地震。这是我国历史与世界历史上破坏极其严重的巨大地震灾害之一,这座具有百年历史,拥有百万人口,极其繁华的唐山市,顷刻间,变成一片废墟。计死亡24万人,重伤16万人。各类水利工程也遭到严重破坏。地震区有库容在100万立方米以上的大、中、小型水库58座,除15座无明显震害外,其余43座均遭受不同程度的震害,陡河、密云白河两座大型水库破坏得最为严重;有180多座大、中型水闸遭受不同程度的震害;有10秒立米以上的大型排灌站40余座遭受不同程度的震害;有800多公里长的河道堤防遭受震害;有7万多眼机井遭受震害。

    地震波及到北京市,市民从睡梦中惊醒,门窗嘎嘎作响,人如坐舟中,颠簸摇晃,仓惶逃出户外,在空场抢搭抗震棚居住。当时的水科院,正处在大部分科研人员下放水电工地,少部分人,在“水电部科学研究院”搞科研的“特殊时期”。鉴于从上世纪60年代,我国地震活动进入高潮,先后发生了广东新丰江、河北邢台、山东渤海湾等地震,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于1973年发出通知,由水电部科学研究所会同有关设计、科研和高等院校等八个单位,共16人组成《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编制组,在陈厚群、卞富宗同志领导下,进行我国第一部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的编写工作,我是属于参编单位水电部第十三工程局的派出人员。当时已经历4年,完成了《规范》的送审稿,已报送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等待审批。唐山大地震发生后,国家建委指示:暂不审批,待认真吸取唐山大地震的新经验,检验、补充、修改后再审批。但主编单位的《规范》组成员多被派往小汤山农场劳动,参编单位的《规范》组成员有的也被原单位招回,只有我和少数几位在作《规范》的收尾工作。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军民迅速组成救灾抢险队、医疗救助队奔赴灾区,从废墟中抢救伤员,对重伤员运往后方医院救治。党中央、国务院慰问团亲临现场指挥,各大部、委主持各个部门的救助、抢险工作。水电部决定派正在潘家口水库施工的650工程兵立即赴唐山陡河水库、陡河电厂去抗震救灾,又请派部队到密云水库进行抢险,张季农副部长奔赴密云水库,杜星垣副部长和林汉雄司长奔赴唐山,与地方领导共同在现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以防次生水灾的发生。水电部科学研究院也组成抗震救灾小分队,奔赴唐山。《规范》编制组的陈厚群于当天下午即受命随水电部有关人员搭乘军用直升机抵唐山了解大型水库、大型电厂震害情况,返京后,编写汇报,并随时待命。汪闻韶、杨荫华奔赴密云水库调查震害,见到密云白河主坝砂砾料保护层全线滑坡,并取回样品在地下室进行试验,发现沙砾料中砾含量低,起不到骨架作用,沙砾料液化是产生滑坡的主要原因,为抗震加固设计指明了方向。我跟随水电部科学研究院组成的抗震救灾小分队,奔赴陡河水库,在唐山大型震毁工程指挥部领导下,工作了一个月。见到陡河土坝遭遇9度震害,上下游坝坡各有一条主要纵向裂缝带贯穿全坝,深至坝基。好像将整个坝体劈成三块,中间块下沉1.64米,坝后冒水喷砂,说明震害的主要原因是地基砂土液化所致。采取的抢险措施是开闸放水,降低水位和用土袋加固坝坡。大坝抗震加固设计首先需要确定基本烈度和设计烈度。但地震部门说正在进行震害调查,暂时无法给出基本烈度。我当时根据我国历史上曾发生过17次8级大地震都不在原地重复的事实和地震危害性分析的新方法以及新抗震设计规范的规定,提出基本烈度和设计烈度可按8度,被工程设计部门采用,与一年后地震部门鉴定的基本烈度不谋而合。还把《规范》(送审稿)和有关的专题报告带给设计部门使用参考,遇有问题及时研究解决。

    为了全面掌握地震区所有水工建筑物震害情况,在完成抗震救灾后,又由水电部科学研究院组织河北省、唐山市、天津市、北京市、南京水科院等7个单位共15人组成震害调查小组,《规范》组的杨荫华和我参加了调查小组,进行了为期半年的现场调查和整理分析工作,完成了《唐山地震区水利工程震害宏观调查报告》,总结了唐山大地震的经验教训,为吸取唐山大地震的新经验,检验、补充、修改《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送审稿)提供了可靠依据。

    乌云遮不住太阳,灾难的“特殊年代”和唐山大地震终于过去了,迎来了“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和科学的春天。水电部决定恢复重建水科院,批准100户北京户口,可商调技术骨干。为了贯彻国家建委关于加强抗震科研,减轻地震灾害的指示精神,水科院在恢复重建的同时,决定新组建抗震防护研究所,责成霍永基、陈厚群、白路三位同志负责筹建。他们规划了抗震防护研究所的任务、人员、组织和发展方向。于1978年10月,水科院完成了恢复重建,抗震防护研究所也诞生了。我被调入抗震防护研究所工作,直到退休。

    抗震防护研究所下设结构抗震、土工抗震、爆破防护三个研究室,分别以陈厚群院士、汪闻韶院士、霍永基教高为学科带头人。在他们带领下,建立了各类试验室,其中结构振动试验室还被批准为中国科学院开放实验室;出色地完成了国家科技攻关,水利、电力重大科研项目,为三峡、小浪底、二滩等重大水电工程做出贡献,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于1997年抗震防护研究所更名为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主要从事抗震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在“西部大开发”中,为西部高地震烈度区建设300米左右的高坝这一具有挑战性的难题研究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为小湾、溪落渡等特大型水电站的建设做出贡献。

    唐山大地震十年后,我重返唐山,见到一座现代化的抗震新城已拔地而起,重修的陡河水库巍然屹立,库水更清,库岸更绿。在雄伟的唐山抗震纪念碑前,我思绪万千,口占定风波词一首:

    抗震碑前默泣声,唐山蒙难世皆惊,地动山摇垣屋垮,刹那,百年城市顿夷平。  四面军民惊梦醒,救命,手扒废墟救难兄。广厦新城拔地起,奇迹。人情似海震无情。

    注:水电部1972年成立“水电部科学研究所”,办公地址在北京六铺炕,1975年改名“水电部科学研究院”,办公地址在现水科院北院。


照片1  唐山市陡河水库遭遇9度地震后,在主坝上、下游坝坡
均出现长达1700米的纵裂带。此为0+174上游坝坡出现的纵裂带



照片2  天津市蓟运河老闸,建在软基上,遭遇7度地震。因未
进行抗震设计,机架桥全部震毁。



照片3  宁河县李茂扬水站,遭遇8度地震。主厂房倒塌,
天车樑甩出,砸毁机电设备。



照片4  《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送审稿)顺利通过审查,
由水利电力部颁布试行。

(此文写于二○○八年五月,编辑:殷人琦)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3/07/07 14: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