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访时间:2008年9月9日
采访地点:水科院岩土所二楼会议室
采访人:马静
被采访人:陈祖煜
马静:今年是中国水科院组建50周年,您在院工作生活也走过了近四十个春秋,请问水科院留给您印象最深的事情有哪些?
陈祖煜:1963年,我曾以一名清华学生的身份来院进行调研,那是我第一次走进中国水科院的大门。当时,水科院在我心中,是非常神圣的殿堂。记得那天,院内鸦雀无声,一个学识渊博的老先生接待了我并耐心回答了我的问题。
1981年底我正式入院工作,1984年底任副院长,1989年5月因去清华读博士而请辞。我入院期间正赶上水科院的转型期。过去的科研单位,经费由国家划拨,科研人员只需专心做学问、潜心搞研究。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科研体制进行了改革,科研单位需要自给自足,我们这些科研人员也第一次知道了什么是合同。我有幸同时经历了两种科研体制,因此感受也很深。我认为老一辈科研人员,学风严谨,不浮躁、不急功近利,但缺乏激励体制,缺乏考核手段,导致长期不出成果,没有活力。而现在的科研人员,虽具备了良好的科研条件,但背负着“获奖”和“争取项目”两座大山,这非常不利于学术研究的开展。面对这些新形势下普遍存在的新问题,我认为科研机构应重视起来,争取早日解决和改善。
马静:您对青年水利科研工作者有何期望?
陈祖煜:首先要端正良好的学风,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要轻易受到外界和他人的干扰,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做学问。其次不要指望从脑瓜和文献中找寻论题,而要深入一线,在工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马静:您多年从事高边坡稳定的研究并投入了很多的精力,特别在稳定理论、数字分析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您认为经过那么多年的努力,我国在该领域取得了那些独创性的成果?
陈祖煜:对于这个问题,我想从先两个例子谈起。一是今年“5•12”汶川大地震后,位于震中的紫坪铺大坝表现良好,经受了强震的冲击,尤其是电站最重要的部位——输水建筑物进出口高边坡、厂房后面的高边坡以及溢洪道高边坡,都较为完好的保存住了,没有给当地造成任何灾难性损失。记得在紫坪铺工程刚刚开工期间,我受当地设计部门的邀请,为该工程的设计人员进行了两天的培训。当时,我们经过对坝体安全性的分析,尽管费用较高,仍坚持运用了大量的锚索。地震发生后,我们通过实地考察,发现这些锚索在维持大坝安全上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我要举的第二个例子也与这次地震有关。我们都知道,在“5•12”地震中,一次性死亡最严重的地方是北川县,王家岩滑坡几乎吞没了整个曲山镇。然而,有一些人却得以幸存。那是因为早期研究发现,该地区为地质灾害多发区,所以国土资源部有关部门已开始治理部分区域,而这些幸存者所在的位置正处在这些被治理过的地方。
这两个例子说明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研究,我们已形成了很好的高边坡工程设计和施工的理论。如今,《水利水电边坡工程设计规范》已正式出版,该规范是通过对包括紫平坪铺工程在内的很多水电工程高边坡的实践凝结而成的。同时,紫坪铺工程在“5•12”强震中的良好表现,也验证了该规范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我想,对于从事工程研究的人而言,没有比看到自己的作品能经受住如此强震更高兴的事了。
马静:您为第十届国际滑坡与工程边坡会议在我国召开做出了很多努力。请问您认为这次会议的成功召开有何重大意义?
陈祖煜: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向世界证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奥运的理念是反对战争,鼓励竞争,通过竞争展示才能,促进发展。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从事的行业或研究的领域,我们也要在自己的领域里举办“奥运会”,倡导竞争,比出最高水平。我国争取国际滑坡与工程边坡会议举办权的竞争从1992年开始,2004年申办成功,2008年举行会议。16年来,我们克服了许多困难,付出了很多努力,体验过失败的酸楚,也收获过成功喜悦。记得在会后的宴会上,意大利代表在致辞中发自内心的说了句“Thank you!China!”,令我们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
(编辑:吉梦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