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访时间:2008年8月28日
采访地点:北京复兴路甲一号
采访人:殷人琦
被采访人:杨振怀
殷人琦:中国水科院从1958年组建至今已走过50年历程,您见证了水科院50年发展中的重要阶段,请问在您任职期间,记忆中最深刻的事情有哪些,这些事情对中国水科院的发展有何重要影响?
杨振怀:我于1978年至1981年任中国水科院水利所所长,1983年任水利电力部副部长,1988年任水利部部长、党组书记。1993年3月任八届全国人大环境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98年3月任九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我在水利部任职期间,对水科院印象深刻的事情有以下几件:
第一是国际泥沙培训中心的建立。随着国际泥沙会议的不断召开,联合国发展研究中心计划署的国际泥沙培训中心将秘书处设在水科院。这不仅把中国的黄河治理,江河、泥沙的科研治理工作推向了全世界,而且交流了全世界各大河流泥沙治理的经验,为世界各大河流、各大洲培养了泥沙方面的人才,对整个世界的泥沙工作起了一定的交流和推动作用。
第二是上世纪80年代,由世界银行资助的华北水资源研究工作的开展。当时,由于种种原因,该项目是在交付别的单位进行一半未果的情况下,由水科院水资源所重新接手,并克服了时间和经费都不足一半的重重困难而完成的。通过该项目,水科院掌握了世界先进的系统分析及系统规划的理论和技术,开创了我国黄淮海平原水资源系统分析的理论,为水资源所培养了以陈志恺院士和王浩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人才,同时也把水资源所推向了世界。
第三是黄淮海平原的旱涝碱综合治理。1958年引黄造成华北平原大规模盐碱化,中国水科院水利所大批研究人员参与该项工程,经过20年的艰苦奋战,不仅解决了盐碱化、旱涝灾害的问题,还提出了与井、渠结合的好建议。另外,黄淮海平原作为我国最大的平原之一,经过治理后,在上世纪80年代成为我国重要粮食产区,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北粮南运的重大转折。当今世界粮价高涨,粮食安全问题日益严峻,因此,水科院对黄淮海平原的综合治理为解决中国粮食问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四是“黄河水沙变化基金会”的建立。黄河水沙变化研究基金会成立于1987年5月,并由原水电部聘请了有关方面负责人和泥沙专家共23人担任基金会的成员和顾问,其中包括来自水科院的一些知名泥沙专家。该基金的建立,为进一步认识黄河水沙变化时空分布特点及发展趋势,为治黄工作和黄河科研提供了科学数据和依据,为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支撑与保障。同时,该基金的顺利推进,也证明了由钱宁教授作指导的泥沙科研,按照1:1的比例在全国最大的河流上做试验是成功的,也是具有国际性意义的。
第五是三峡工程、小浪底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这三个工程的建设是中国水利史上最大的三件事情,是影响21世纪水利发展最大的三件事情,也是影响治理长江、黄河,解决北方干旱的三件大事以及影响中国经济建设生产力布局的三件大事。在这三个工程的建设上,中国水科院各个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殷人琦:在您看来中国水科院变化最大的是什么?
杨振怀:最大的变化就是水科院培养了一批思想较开放、素质较高的新人。如今,中、青年科研工作者已作为骨干力量推动着水科院的前进,这令我感到非常欣慰。另一个让我感触很深的是21世纪对于中国的水利水电科研人员而言,是个很好的时代,也是个很好的机会。因为,中国目前的水利水电科研事业在世界上是一流的,国内外的课题、项目非常多,科研人员的工作前景很乐观,也充满希望。如今,中国水科院不仅具有良好的行业形势,而且拥有优秀的科研人才,我相信时势一定能造就英雄,同时也希望英雄能够创造时势。
殷人琦:杨部长,您作为老一辈科技工作者、老领导,您对水科院的青年科研工作者有何希望?对水科院有何期望?
杨振怀:中国水科院与其他水利科研院所相比,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地处北京,在水利部、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和中科院的领导下,职责是为国务院、水利部以及相关水电部门当好参谋。由于中央各部委的研究所以及一些知名高校都位于北京,所以,中国水科院作为产学研联合的中心,需要联合各个部门的科研所,联合各个地方的科研所,根据各个部门的需求,面向全国、面向世界,了解国际水利水电发展趋势,发挥综合性的优势,发挥规划、咨询、决策的优势,为国内外水利水电事业做出贡献。我希望,中国水科院的青年工作者们应在21世纪重新审视水科院的特点和优势,只有这样才能扬长弊端,发挥最大的作用。
任何一个单位要在社会上生存、领先,就必须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中国水科院也一样,我认为一是要理论创新,二是要科研体制创新,三是要科研技术创新。如我之前所谈到的,随着中国黄河的治理、三峡、小浪底、西南水电以及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已把中国的水利水电事业推向了世界。这些世界一流的伟大工程,同样也呼唤着世界一流的水利水电科研机构和科研队伍,面对这样的大好形势,我认为中国水科院前途光明、任务艰巨,争取早日实现世界领先的目标。
(编辑:吉梦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