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庆顾问委员会
 ·院庆筹备工作领导小组
 ·院庆工作办公室
 电  话:68785208
 邮  箱:yinrq@iwhr.com
 联系人:殷人琦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 中国水科院50周年院庆 >> 百人访谈 >> 人物
访陈志恺院士 
http://www.iwhr.com     2008-09-16 15:21     来源:      作者:
字体: 】    打印    关闭    

采访时间:2008年9月8日
采访地点:北京水科院南院小区
采访人:马静
被采访人:陈志恺

    马静:陈院士您好!中国水科院即将迎来组建五十年庆典。作为我院的知名专家,在水科院工作期间,您有什么最难忘的事情?

    陈志恺:我是1950年从上海交大毕业的,学的是水工专业。毕业后我就来到华东水利部工作。1953年大区撤销后,我跟随华东水利部来到北京。1955年到水科院,准备筹建水文所。当时我国水文工作从无到有,基础相当薄弱,国家做出治理淮河的决定后,开始了大规模的治淮工作,急需水利工程设计有关的水文基础资料。我参加了沂沐河大规模行水测验工作,以及沂河和沭河上游山区的雨量站、蒸发站和径流站的布设和相关水文测验工作。由于我在学校学的是水利工程专业,当时对水文测验工作几乎一无所知,我和大家一同采取边学习边工作的方式开展工作。完成这一任务主要依赖的交通工具就是两条腿,一般每天行程都在50-70km左右,野外宿营是家常事。就是在这种条件下,花了三年时间实现了沂沐河流域水文测验站网的布设,参加了汛期的蹲点观测和资料整编分析等工作,最后完成了第一本研究报告《沂沭河引水测验报告》,为沂沐河治理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文革期间,我被下放到水电六局设计队锻炼,直到1976年才回到水科院。当时的水文所改名为水资源所,我担任所长。1978年国家计委、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共同下达了《中国水资源评价》工作,要求水利部在较短时间内摸清全国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分布状况和供需发展趋势,提出水资源评价报告,以满足农业区划工作的急需。经水利部领导研究决定,水资源初步评价工作由新成立的水资源研究所承担,当时主要面临两方面困难,一是对于评价方法和评价研究内容不甚了解,二是由于资料缺乏,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知之甚少。在水利部的领导下,加上各方的通力协作和共同努力,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在规定时间内全面实现了预期目标,提出了全国地表水、地下水、水资源总量及其时空分布规律的基础性成果,并第一次对全国各分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水质污染状况、供需发展趋势做出了全面评价,编制完成了《中国水资源初步评价报告》以及相关图表。该项成果填补了我国水资源基础调查评价工作的空白,为全国水资源的科学开发、利用、规划、管理和保护提供了必要的依据。本次工作提出的主要评价结果在后来相关工作中得到了验证和检验,该项研究所形成的多项评价技术和方法一直沿用至今。1985年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马静:作为水利科研的老专家、老前辈,请您谈一谈对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期望和建议。

    陈志恺:首先我感觉到现在年轻人的素质很好,目前水科院可以说是逐步建成了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高学历的人才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同时科研技术研究的环境和条件也越来越好,水科院的软硬件设施建设也比较完善,工程项目也比较多,这都为年轻人成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我希望青年科技工作者能够把握住这种机遇,脚踏实地地进行水利科技研究,要有远大的理想,还要有长远的规划。同时,在进行理论研究的时候,要紧密结合实践,从生产实践里面找题目。水科院是为水利水电事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的,要从水利水电工程里面去找题目。把工程里面存在的技术问题找出来,然后进行分析,从这里面找一个我们自己认为最合适的题目。第一它是重要的,第二它是我们可以做的。既要有理论上的重要性,又要对工程实践真正起到帮助和指导作用,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编辑:张萌萌)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3/07/07 14: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