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庆顾问委员会
 ·院庆筹备工作领导小组
 ·院庆工作办公室
 电  话:68785208
 邮  箱:yinrq@iwhr.com
 联系人:殷人琦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 中国水科院50周年院庆 >> 百人访谈 >> 人物
承先启后 再创辉煌 
http://www.iwhr.com     2008-09-12 14:02     来源:      作者:
字体: 】    打印    关闭    

采访时间:2008年9月5日
采访地点:水科院A栋楼党委办公室
采访人:殷人琦
被采访人:匡尚富

    殷人琦:中国水科院走过了50年的风雨历程,已经发展成为国内规模最大、专业门类最全、实力雄厚的水利科研机构,回顾发展历程,您有何感触?

    匡尚富:1958年至2008年,是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50年,是我国水利水电事业蓬勃发展的50年,也是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艰苦创业、奋发图强、开拓进取、创造辉煌的50年。回首漫漫征程,我院今日的成绩来之不易。作为组建以来的第九任院长,身处承前启后的历史时刻,承担着跨入新世纪的历史重任,此时此刻我心潮澎湃,感触良多。

    一是国家需求推动水利水电科技进步。科技要发挥有效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必须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我院组建50年的发展历程,是我国经济社会在不同发展阶段对水利水电科技需求的一个缩影。从上世纪50年代,国家对解决水利水电建设中关键技术问题的紧迫性到70年代改革开放号角的吹响及重新确立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从90年代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到21世纪可持续治水新思路的确立,我院始终紧跟时代步伐,牢牢把握经济社会和水利水电事业发展的脉搏,始终瞄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基础性问题和重大工程科技问题开展研究,水利水电科技取得了长足进步。

    二是科技创新促进水利水电科技腾飞。科技创新是解决我国复杂水问题的重要基础,是促进水利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组建50年来,我院始终加强科技创新,遵循“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指导方针,结合水利水电行业的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谋划发展、改革创新、扎实推进。在高坝筑坝关键技术、岩土工程、工程抗震、安全监测等领域积累了丰富成果;在筑坝技术、泥沙研究以及水文水资源理论和应用等方面,已处于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行列;在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等几乎所有重大水利工程的决策、规划、咨询、建设与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三是精神传承铸就水利水电科技辉煌。中国水科院历经50年风雨,发展成为规模宏大、门类齐全、实力雄厚的国家级研究中心,凝聚了几代水科人的智慧和心血。他们中有享有盛誉的两院院士,有卓有建树的行业专家,无论是艰苦的建国之初、动荡的文革岁月还是开放的改革时代,他们都矢志不渝地献身水利事业,挥洒激情与汗水,燃烧青春与梦想,正是他们传承了“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和“创新、求实、敬业、奉献”的水科院精神,锐意进取,无私奉献,奠定了我院未来发展的坚实基础,铸就了一个个水利科技的辉煌。

    50年来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党和政府的正确引导和坚强领导,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水科人对水利水电事业的满腔热忱和无私奉献,离不开高瞻远瞩、放眼全球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五十年的实践也证明,只要我们始终站在时代前列,把握时代特点,不断吸取新经验、新思想、新成果,坚持科学发展,我们的事业就能蒸蒸日上,再创辉煌。

    殷人琦:现阶段,我院的科研工作面临哪些新的问题?

    匡尚富:我国当前严重的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四大水问题,对国家的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生态与环境安全、能源安全、公共安全等国计民生领域带来严峻挑战,为新时期水利水电科技工作乃至水利水电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问题。

    一是民生水利需要有力的科技支撑。民生问题始终是我们党高度关注和重点解决的重大问题。饮水安全、防洪抗旱与减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城乡水环境整治、农村水电开发、水利血防工作等水利水电工作,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需求,也是水利科研院所的社会职责和工作重点。
二是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有效的科技保障。生态文明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要义,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围绕国家大政方针,建设节水型社会、优化水资源配置和利用、加强城乡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大水环境保护与污染水体修复力度、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有序开发水电等,都是建设生态文明在水利行业的具体体现,需要水利水电科技提供有效的科技保障。

    三是国家重大项目需要突破重大关键技术。未来20年将是我国资源、能源发展的高峰时期,随着一系列大型水电站、南水北调等长距离调水工程的陆续兴建以及社会各界对环境问题的高度关注,高坝建设等大型水利水电工程面临的各种技术和环境保护问题将会更加突出。例如,已有工程的安全管理和除险加固等需求日趋紧迫,风能、太阳能、海洋能源等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开发利用亟待开展等。

    殷人琦:我院如何做才能跟上日益发展的科技需求,满足水利事业发展的需求?

    匡尚富: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理论和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总结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指出要深刻把握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新矛盾,自觉走科学发展道路。科学发展,是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也是水利水电科技事业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

    科学发展,一是要抓住良好发展机遇,服务水利发展大局。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对水利提出新要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对水利提出新任务;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多渠道增加水利投入,为水利带来新机遇;全球气候变化及水利发展中的新领域、新课题也为水利带来许多新挑战。作为水利科研单位,我院要紧紧抓住历史机遇,自觉肩负起时代使命,围绕水利中心工作,服务新时期水利发展与改革大局,发挥学科综合、门类齐全的优势,力争在重大战略研究、重大水利科技专题、重大水利科技创新等方面,多出成果,多做贡献;在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水生态等领域加大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力度;重视水文化建设,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有效的科技保障。 

    科学发展,二是要突出科研创新重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作为水利科研单位,我院要紧密结合水利工作实际,始终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积极构建科学的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同时,要紧紧围绕防汛抗旱减灾、水资源短缺、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四个重点领域,以研究解决水利发展中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基础性的科学技术问题和解决经济建设中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关键技术问题为重点,针对核心水问题,从理论、方法、技术、标准、规范等不同层次开展研究,用水利自主创新的成果,解决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水问题,支撑水利事业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三是要着力抓好学科建设,加快人才培养。作为水利科研单位,学科建设是立院之本,因此,我院要坚持面向国际国内水利科技前沿,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面向新时期水利发展与改革的重点,结合我院学科发展基础和条件,加强学科建设,创建学科发展新格局。科技人才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我院要通过机制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培养凝聚各类人才、特别是学科带头人,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建设规模和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为学科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

    科学发展,四是要营造良好创新环境,鼓舞自主创新斗志。制度创新是实现科技创新的保障。作为水利科研单位,首先要加强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与探索,加快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制定有利于促进自主创新的相关机制和政策,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科研环境;其次要建立先进的管理体系,加快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科研管理进程,强化科研成果的质量管理,为新形势下的科研创新提供有力保障;第三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水文化建设,将水利科研服务国家需要和人民利益作为创新的原动力,大力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和“创新、求实、敬业、奉献”的中国水科院精神,鼓舞自主创新斗志,凝聚科研团队的智慧和力量,同心协力建设和谐奋进的中国水科院。

(编辑:马静)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3/07/07 14: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