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时间:2008年9月1日
采访地点:北京水科院南院结构所办公室
采访人:马静
被采访人:朱伯芳
马静:朱院士您好!水科院即将迎来组建五十周年的盛典。为了庆祝这一盛事,我们开展了“回顾发展史、见证50年——百人回忆与访谈”活动,很荣幸能够邀请您参加这一活动。我们知道您是从水科院组建就在水科院工作的,首先请您谈一谈在水科院工作的情况和感受。
朱伯芳:我是1957年调到水科院工作的,在此之前我主要是从事混凝土拱坝的设计工作。曾经参加了佛子岭、梅山、响洪甸等混凝土坝的设计。来到水科院工作后,我感觉这里给我提供了一个更大的平台,使我的视野更开阔了,接触的问题也就更多了,促使我去思考,去解决。1958年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成立后,在结构材料所内设立了一个温控研究组,由我负责,经过多年的努力,建立了水工混凝土温度徐变应力与温度控制完整的理论体系。
十年动乱期间,水科院被撤消,我被下放到三门峡工地,住的是山区里的土坯房,炊饭用的蜂窝煤都要用板车到几十里外的市区去买,生活条件相当艰苦、更重要的是没有科研任务,无事可做,我当时还患有慢性肝炎。但我没有就此彻底休息,而是联合宋敬延同志,搞有限元研究,研制了我国第一个不稳定温度场程序、第一个混凝土温度徐变应力程序、第一个弹性厚壳程序等5个有限元程序,为乌江渡、葛洲坝、龙羊峡等一系列工程进行了大量计算,并出版了“有限单元法原理与应用”一书。1976年又转到搞拱坝优化。下放10年,尽管条件很困难,但我仍提出了大量科研成果,日子过得非常充实.我们是在最简陋的土坯房里,搞了10年世界最先进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一批重要成果。
1978年水科院恢复重建,我又回到了熟悉的岗位上,继续进行混凝土温度应力、混凝土徐变理论、拱坝优化、仿真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创新成果,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马静:我们都知道您在1948年的时候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学土木系,当时还号称您是“赣东才子”,您能不能结合您成长的过程谈一下您学习和工作的体会?
朱伯芳:我在上海交大学的是土木,所以工作后有关水利科学方面的知识,完全是靠自学。我的原则是“白天好好工作,晚上好好学习”。刚参加工作初期,身处大别山腹地,在工地住的是茅草屋,窗子透着风,条件相当艰苦,但我还是坚持学习。没有书店,买不到书,只要有同事到大城市出差,就托别人买书。买不到的书,就到大学去借,记得当时同济大学寄来了一本书,我十分激动,用手抄的方式把整本书抄了下来。
就我的学习工作体会而言,我感觉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要取得一些比较好的成绩,有三个条件:第一个是智慧,第二个是勤奋,第三个是机遇。智慧是先天的,我们后天难以改变。再者就是机遇,现在中国的情况,机遇是非常好的,对于搞科技工作的人来讲,现在我们中国的建设事业发展特别快,建设规模特别大,拿我们水电来讲,现在我们做的水电站是全世界最大的,南水北调工程也是全世界最大的,现在同时做4个全世界最高的坝。像这么一个建设的规模,这在全世界都是没有过的,这是空前的规模。这样好的一个机遇,如果你想在科学技术里面要有所作为,那么当前的中国是最好的一个机遇了。问题是,你能不能把握这个机遇,有所作为,这就看你的勤奋了,你本人的努力是很重要的。 
马静:作为我院的知名老专家,您对青年科技工作者有什么样的期望和指导?
朱伯芳:要做好水利科研工作,我总结了三句话:
第一句话,要勤于工作。我们毕业以后,参加工作了,首先要把工作做好,分配给你的工作,就是任务,就是社会的需要。给你的报酬,也是根据你完成的任务来的,所以你在任何一个单位,你一定首先要把工作做好。再一个,就个人的成长来讲,你的工作做得越多,你的经验就越丰富,你的水平就越高。所以像我们搞工程的人,你要成为一个好的专家,不在于你发表几次演讲,写几篇文章,关键是你的工作要做得好,你的工作业绩摆在那儿,大家都承认,你就成为一个很好的、很著名的专家了,大家都很佩服你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句话是勤于学习。我们从大学毕业了,甚至念了硕士、博士了,学的东西还是非常有限的,工作里面碰到的问题常常是非常复杂的。学校的基础不够,光用学校的东西来解决生产里面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你到了一个工作单位以后,一定要学习,要不断的学习,学什么东西呢?一是跟你的工作有关的基本理论,你在学校学得不够,你还要进一步学,继续学习,跟你的工作有关的基本理论一定要学透,你把这个基本理论学透了,那么你分析问题的时候,你就能看得深,能看得透,能找出问题的症结在什么地方。
第三句话是勤于思考。对于一个科技工作者来说,勤于工作,勤于学习是必要的,但光有这两条还不够,还要勤于思考。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人,工作和学习都很勤奋,读了不少书,看了不少文献,搞了多年的研究工作,但好的科研成果不多,为什么?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思考不够。要积极从工程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真正为水利工程发展提供支持。
(编辑:张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