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访时间:2008年9月2日
采访地点:水科院A栋楼党委办公室
采访人:殷人琦
被采访人:高季章
殷人琦:1999年至2004年您担任了水科院院长,这期间,您记忆最深刻或最难忘的有哪些事情?
高季章:在我担任水科院院长近6年的时间里,有许许多多记忆深刻或难忘的事情。比较重要的有3件:98洪水后的1999—2000年,组织全院科技人员在灾后重建中发挥科技支撑作用;2001年全面启动、2004年通过阶段验收的科技体制改革;2002年参加党的十六次代表大会和此后在水利科技工作中努力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
第一是组织全院科技人员在98洪水灾后重建中发挥科技支撑作用。1998年长江和嫩江松花江遭遇了历史上水位最高、范围最大、历时最长的特大洪涝灾害。洪水发生后,全院领导、科技人员积极行动起来, 9月,编写了包括土工膜防渗技术、新型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水工建筑物止水材料、小型水库死库复活技术、土坝渗漏探测仪、橡胶坝技术、混凝土渠系建筑物修补技术、农村饮水水质监测技术等20项江河堤防抢险实用技术。10月,由梁瑞驹院长率先遣队,赴有关省区与水利厅有关领导就灾后重建的技术援助问题进行了商讨。
根据第一阶段调研和湖南省、江西省水利的需求,我与其他副院长多次率队,赴湖南和江西等地查勘工程现场,分别与各市县水电局的同志交流抗洪和工程技术问题,落实灾后重建项目。为保证项目的落实完成,院先后安排了近30个项目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大量的科研、设计、施工工作。分别于1998年10月和1999年3月,出版了“1998长江大洪水专刊”和“1998中国大洪水专刊”两大专刊,供领导决策参考。江心洲崩岸治理试验示范工程是我院在灾后重建中的代表性项目,工程于1999年12月正式开工,2000年5月完工, 2001年3月通过水利部国科司组织的成果验收。至今已经过8年的运行考验。该项技术己经在江西棉船洲治理工程、芜湖市长江南岸东梁山崩岸治理工程、珠海市白蕉联围灯笼险段护岸等工程中成功应用。
院内10多个所、处参加了灾后重建的科研、设计、施工工作,直接投入现场的科技人员有200余人。
第二是2001—2004年科研管理体制改革。2001年,中国水科院按照科技部、财政部、中编办关于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水利部批复的中国水科院改革方案的具体要求,全面启动了以“结构调整、机制转换、人才分流、机制创新”为重点内容的科技管理体制改革。通过4年的努力,我院明确了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思路和措施,以改革促发展、在发展中不断改革,在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组织结构调整、人才队伍建设、创新能力建设、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以及分配制度改革等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2004年10月,我院科技体制改革工作先后顺利通过水利部部属科研机构体制改革检查评估专家组和科技部、财政部、中编办联合组织的评估验收。水利部部属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体制改革工作检查评估意见的要点是“优化了学科专业结构;组织结构设置合理;人才队伍配置高效;全面推行了全员聘用合同制;改革了收入分配制度;建立了开放机制;完善了科研机构管理体制;妥善安排分流人员,职工情绪稳定;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方针政策;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如果说84年就开始的科技改革是单目标推进和“摸着石头过河”的话,2001年—2004年的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体制改革是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后,由上而下的,有明确目标和总体设计的,范围和影响都更为深刻的改革。其中难度最大的,一是人才分流和人才队伍建设;二是与水电业务相关的技术开发类研究所的转企。我们进行了许多艰辛的探索。为了解决技术服务类人员既无法进入非盈利科研编制,也不适合转企的问题,我们提出组建综合事业部的方案,得到水利部领导和主管部门的支持。我们通过培训转岗、内部退休等方式,分部门分阶段分流人员,在大力推进改革的同时保持了稳定。为了解决由于文革十年动乱形成的科技人才的断层和一度出现的人才外流问题,多年来我们对优秀青年科技人员委以重任;在改革政策的支持下,较大幅度提高了科技骨干的收入水平;在住房问题上,对优秀科技人员实行了一定的倾斜;以各种措施大力吸引优秀出国留学人员来院工作等等。应该说,我们比较好的解决了“人才断层”问题。另一个最困难的问题是与水电业务相关的技术开发类研究所的转企。由于国务院的机构改革已将水电行业全部推向了市场,加上水电类科研技术开发特征明显,更由于国家核定的非盈利编制少,我院与水电业务相关的技术开发类研究所需要转企。由于和其他整体转企的研究院所不同,部分转企导致内部攀比严重;加上国家关于社会保险政策尚未覆盖水科院,职工思想顾虑很多。我们提出对转企所实行“分而不离”的政策,即转企所为院的一部分,社会保险等事项仍由院统筹,但在运行机制上分开以利于进入市场。开始我们曾努力想使水科院在水电方面的技术力量,成立一个水电行业的技术支撑部门,在国电公司改组后,几大发电集团均以火电为主,这一设想已无法实现。继而我们选择与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进行战略合作,以相关转企所为基础,成立了定位为“水科院的水电技术开发基地与三峡总公司的研发中心”、按公司法组建的北京中水科水电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业务上依托三峡、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努力,已成为年营业额2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队伍保持了基本稳定。
第三是在科技工作中努力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2002年作为水利基层单位的代表,我参加了中共第十六次代表大会。这次会议以后,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我们组织全院职工在科技工作努力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我们提出,在科研工作中贯彻以人为本、五个统筹的思想;克服纯技术和纯经济观点,全面考虑社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科研工作向三农问题倾斜:如农业节水灌溉、3.5亿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江河治理和滩区农民的安全出路、蓄滞洪区安全、农村三小工程;科研工作向西部地区倾斜:包括科技支持和人才培养;我们与江西、陕西延安、甘肃张掖、宁夏、新疆等西部地区和革命老区,都加强了合作与技术支持的力度;重点研究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各方面问题(政策、技术、管理等);研究水利水电开发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研究水环境治理中的政策、技术、管理问题;水利工程运行在水环境治理中如何发挥更大的作用问题等等。
殷人琦:今年是水科院建院50周年,您对水科院今后的发展和年轻的科研人员有什么期望?
高季章:在国家水利水电事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经过几代专家、科技人员和职工的艰苦努力,水科院现在已经发展成我国专业最齐全、规模最大、国内一流、综合性的水利水电科研机构。近几年,水科院提出了到2020年建设成世界一流的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宏伟目标,任务十分艰巨。
我们应该看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也应该预估到今后发展中还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特别是深层次的问题。我们在研究水利水电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研究我院可持续发展问题,包括学科进一步调整适应国家需求和长远发展;不以合同额为主要指标而以科研成果的质量和影响力为主的评价考核体系;人才队伍不断优化提高的途径;面向国家重大问题的综合研究能力的提高;提出重大创新性科研成果能力的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提高等等。
近年来国家科技投入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为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但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在各种国家重大项目的实施中,用于项目申请、论证和成果鉴定、“打捆包装”报奖所花的时间太多,而真正用于科研的时间太少,这就难以提出真正高水平的、有重大创新性的科研成果。二是有关部门加强了科研经费的管理,是十分必要的。但有些政策不完全符合实际,比如在国家项目中不准支付人员经费的规定,对于全额拨款的单位是正确的;但对非全额拨款的单位就有问题;承担国家项目比例越高,支付人员经费就越困难。
对于年轻的科技人员,我希望他们一旦立志进入科研事业,就要准备一辈子的艰苦奋斗,并不是指物质生活的艰苦,而是如马克思所言:“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二是要终身学习,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在科研工作中要提倡一股“韧”劲。三是要培养团队精神,当今的水利水电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仅靠个人是无法取得重大突破的。比我年长的一辈科技人员既吃过苦又受过难,历经两次艰苦的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们这一代入,吃过苦但没有受过难,完成了“承上启下”的任务;伴随国家改革开放日益强盛成长起来年轻一代科技人员,你们赶上好时候了,创造世界一流的重任也就历史地落在你们的身上。
(编辑:况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