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时间:2008年8月21日
采访地点:宣武区鸭子桥45号院陈椿庭住所
采访人:任定安
被采访人:陈椿庭
任定安:尊敬的陈椿庭老院长,您好。今年10月,中国水科院将迎来50周年华诞。您在中国水科院工作了几十年,是我院的老领导和老前辈,经历和见证了我院50年发展历程,为我院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庆祝中国水科院组建50周年之际,想请您谈谈感受和体会。
陈椿庭:中国水科院建院五十周年,是个值得庆祝的日子,听说你们来采访,我很激动,回忆中国水科院的过去,看看现在取得的成绩,晚上我都兴奋得睡不着了。我于1937年起在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水利组任助教,后担任讲师。1946年底到南京中央水利实验处工作, 1948年自费去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攻读水力学专业硕士学位。1950年回国在南京水利实验处工作。当时根据苏联专家的建议,水利部决定在北京建立科研机构,由南实处调半数人员进京作为基础。副处长李叔明于1954年进京任筹建处主任,方宗岱为副主任,水工室派李葆鉴、金泰来、夏毓常、王俊勇参加。1956年黄文熙处长赴京,我也于同年7月调到北京。1956年7月,水利部冯仲云副部长在景王坟新建办公楼会议室宣布:水利部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正式成立,负责人:丁仲文、黄文熙。南实处水工室调到北京的两个专业组作为组建水工研究所和泥沙研究所的基础,分别由陈椿庭、方宗岱负责组建。天津水工试验所周芳田、朱鹏程、赵世俊等也调来北京,一道参与组建。设有水文、泥沙、水工、土工、结构材料、土壤改良、水利史、仪器研究及实验工厂9个业务部门。北京当时还有两个水利水电科研单位,一是:中国科学院水工研究室(中关村),内设泥沙、水力学、水工三个研究组。主任:张光斗、杨家德。其中留学回国的高级研究人员较多(钱宁、林秉南、肖天铎等)。二是:电力部水电科学研究院(木樨地),下设水工、土工、建筑材料、结构及电器5个专业室。院长:覃修典、于忠。总工赵佩钰、郭可诠、申俊。当时已建成:水工试验厅、结构楼、水轮机试验楼、宿舍。规划拟建实验水电站及露天水工试验场。
1957年国务院规划委员会决定将在京的三单位合并,形成一个具有权威性的水利水电科研中心。合并分两步进行,首先中国科学院水工研究室与水利部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于1957年12月合并,然后又与电力工业部水电科学研究院于1958年6月合并,名称为中国科学院、水利电力部水利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子林、黄文熙、苏一凡、谢家泽、覃修典、于忠等。院址:景王坟、玉渊潭。设有:水文研究所、河渠研究所、水工研究所、土工研究所、结构材料研究所、水力机电研究所、灌溉研究所、水利史研究室、仪器研究工厂、技术处和办公室。
三单位合并后的水利科学研究院已成为综合性的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机构,在我国水利水电科研发展史中有里程碑意义。由于有一部分任务是水电站建设和电站自动化方面的研究工作,为了更全面地反映全院的工作内容,于1959年6月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水利电力部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中国水科院从创建到发展,从撤销到恢复、从改革到辉煌,作为当今中国规模最大,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机构,科研成绩硕果累累,已成为我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中心,为国家水利水电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看到中国水科院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就,我感到欣慰和振奋,衷心祝愿中国水科院继续发展,再铸辉煌。
任定安:中国水科院五十年取得的成绩,是全院科技人员和职工锐意改革,不断进取,努力拼搏的结果,是几代水科人努力的结晶。50周年院庆,是我院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新机遇。您对中国水科院的今后发展有什么希望和建议。
陈椿庭:前几天水力学所让我为水力学所所庆题词,我写了“总结和运用经验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钥匙”、“庆我院五十周年庆典,祝水力学所创新发展”两段话,我院是全国最大的水利水电科研中心,承担着为国家水利水电建设决策提供科学技术支撑的重任,参加了许多像三峡、二滩、小浪底、南水北调等大型工程的科研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现在院里发展很快,拓展了学科领域,增加了一些新的研究所。我认为,总结和运用经验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钥匙。“温故而知新”,经验和创新并不矛盾,总结经验是创新的基础,水工所在五十年代就提出两个“三结合“的口号(设计、科研、施工三结合,模型试验、基本研究、原型观测三结合),要不断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把握机会,把工作做的更好。对工作要有负责的精神,每时每刻都要有责任心,要对工程负责,对人们负责。对国家负责。希望院里今后注重总结以往的好经验、好做法,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创新发展。
任定安:您在水科院工作了几十年,现已九十有二,您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就,可以说是德高望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请您给我院的青年科技人员提些希望和要求。
陈椿庭:中国水科院有五十年的光荣历史,也有许多好的传统。水工所在五十年代就提出两个“三结合“的口号,希望青年科技人员要学习院的历史,继承发扬院的光荣传统,要不断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把握机会,把工作做的更好。对工作要有负责的精神,每时每刻都要有责任心,要对工程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国家负责。
(编辑:任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