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龙
适逢院庆50周年,院庆“百人回忆与访谈”栏目编写组邀请梁瑞驹先生的学生写一些纪念性文章。梁先生可谓桃李满天下,其中不乏出类拔萃者,本人平庸不敢擅当此任。然而,当编写组的同志说文章可以从回忆导师学术育人等角度去写时,以学生和职工的心回想,留在心中的印象却不时在脑海中萦绕,以下几行油然而生的文字作为对恩师的怀念。
一、更名中蕴藏着宏伟蓝图的改革者
记得上大学不久,1985年时任华东水利学院院长的梁先生便将学院更名为“河海大学”。起初不太懂更名的意义,只记得河海大学与70多年前的天津河海水利专科学校有关,并且四个苍劲有力的校名由国家最高领导人邓小平题写的。在校庆大会上,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作为老校长出席会议,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等南京著名高校的校长前来道贺。会上南京工学院校长发言时就表示,要向老大哥河海大学学习,果然不久南京工学院便更名为“东南大学”。河海大学经过自更名后几代人的努力,由水利专科学院发展成为以水利为特色,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之一。1993年8月梁先生调任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时,与该院相似的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并列在水利部分别被人们简称为“北科院”和“南科院”,似有祖国大江南北分而“研”之的架势。梁先生到任后,旋即组织将院更名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后来了解到,许多组织在名称上想冠以“中国”、“中华”、“华夏”等字眼民政部都以无正当理由根本不予注册。看似简单加上“中国”两字,但发展空间拓展了许多,蕴藏着宏伟的改革蓝图,作为院里的职工顿时觉得虽然肩上的担子重了但是心里却充满自豪和骄傲。
果然,在新一届院领导的精心策划下,遵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指导方针,中国水科院正朝着“瞄准一个目标、抓住两个重点、提高三种能力、建成四大基地、搞好五个建设、达到六个一流”的方向迈进。中国水科院不仅仅在国内水利行业领先,更重要的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达到国际一流科研院。
二、用英语讲课的校长
梁先生在多个国际学术组织中兼职,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水文计划政府间理事会副主席、国际水文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等职。梁先生特别重视外语教学,担任校长期间除了指导博士研究生外还兼任留学生的课程教学。当时来河海大学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国际水文班、国际高级水文班的一般是非洲欠发达地区的学员,每个学员回国后基本上担当本国的水利水电建设重任。我们有机会也偷偷地去听听“Engineering Hydrology”(工程水文学)、 “Probability and Statistics”(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课,梁先生居然全部用英语讲课!现在外语流利的人才很多,但在20多年前就属凤毛麟角了。记得1986年全国各地学潮涌动,河海大学的学生实在看不惯有些黑人学生的一些不道德或违纪的做法,在某个晚上给黑人留学生们“上了一课”,黑人留学生胆怯在校居留并想采取集体上访的形式来回应。经梁先生的劝解,终于平息了事态。后来在一次全校大会上,梁先生语重心长地讲到:“同学们!这次事件似乎使河海大学变得世界闻名了。但是大家以后要有规矩,应以国家大局为重,在校以学习为主,学好本领将来报效国家”。后来听说,能来华学习的许多黑人学生实际上是本国水利部门高官的子女,他们学成归国后都已经摆脱学生时代的荒诞不经在本国水利水电建设领域担当重要职责。
近几年,我国与非洲一些国家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发展双边多边经济互利合作,我院也承担橡胶坝、电站等项目的建设。回想起来,现今中国在非洲国家的国际声望,应该与多年来我国政府对非洲国家和人民的无私援助、多年来许多机构对非洲不同地区的援助建设、多年来像梁先生这样以宽广包容的心怀教育培育了非洲年轻的建设人才分不开。
三、改善职工工作和生活硬条件的院长
梁先生到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工作后,提倡以事业和环境留住人才,狠抓人才培养和基础设施建设,主持制定并组织实施了院“‘九五’人才培养计划”,使一批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脱颖而出,中国水科院因此在水利部“人才开发年”中被评为先进单位,先生本人也受到水利部的表彰。很多在事业单位工作过的人都知道刚参加工作没有地方住的滋味,因住房问题而是人才流失的案例比比皆是。工作多年搬了几次家后再回想起来,从一居室搬到两居室固然很喜悦,但是远远没有从四处漂泊到有了家的一居室带来的喜悦那样真实而发自内心。梁先生积极筹措资金,在任职期间,水科院修建试验用房、办公楼、住宅楼共13万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职工的工作环境和住房条件,尤其改善刚进院参加工作的职工住房,全面提升了水科院的综合实力,为水科院的建设、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国水科院的青年职工中,大家心口如一地感谢道:水科院让大家在大都市有了家的感觉。
四、诲人不倦的导师
梁先生具有广博的学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梁先生先后从事过力学、陆地水文学、电子学、应用水文学、科技英语等方面的教学工作。先生讲课善于启发学生思维,条理清楚、论述精辟、深入浅出。先生主编的“陆地水文学原理”、“水文电测仪器”、“小水电水文学”、“水文学基础”、“环境水文学”等是水文学的基础教材,其中Engineering Hydrology、Probability and Statistics等著作是留学生的主要教材,也是我们学习专业英语最好的范本。先生领导的“无资料地区流域汇流计算方法”、“广东大亚湾核电站温排放研究”等富有开创性的课题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较高声誉。先生常常教育学生,水文学是一门相对老的学科,其今后的发展一定要与新兴学科相结合共同发展;而且,今后的学科发展要更加重视学科的交叉,只有交叉学科才容易创新。先生经常深入到学生中,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情况,诲人不倦,积极为学生排忧解难,经常拿出自己的稿费、评审费资助学生及生活困难的职工,曾被评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记得出国去日本进行博士后研究之前向先生辞行,先生叮咛要利用有利机会在国外打开眼界,博采众长,多学知识和技术。那时先生虽退休不久,但精神矍铄,好像许多精彩的事业才刚刚开始。感受到先生兴致勃勃作一些退休后的安排,绝没有想到当再次见到先生时却是在协和医院的病榻上!先生不顾肺癌晚期的苦痛,依然关心着学生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2002年4月25日先生仙逝于北京,追悼会上学生从世界各地聚集八宝山,挥泪送走可亲可敬导师。
五、开创中国水伙伴的先驱
先生生前多次出访欧美、亚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为促进国际间学术交流,介绍、展示我国的水利科技成果,付出了大量心血。退休后,先生对水利事业孜孜以求,利用已经建立的国际合作关系,仍然积极推动水资源综合管理和高效利用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世界水理事会(World Water Council, WWC)、全球水伙伴(Global Water Partnership,GWP)等有名的国际组织,其活动已经在全球形成很大的规模,其宗旨大致为:采用与各国政府部门以及己有的网络组织的协作,建立并加强信息和经验共享,提出有实用价值的政策和好的经验建议,有效解决与水资源综合管理的共同问题。先生着力引介全球水伙伴进入中国,积极推动中国水伙伴组织的建立,并亲自担任GWP(全球水伙伴)中国地区委员会主席,开创水伙伴在中国开展工作的先河。如今,随着中国一个个面向世界的非官方组织的相继成立,有理由相信不远的将来中国水资源国际合作一定会广泛开展,中国将与世界其他国家一道共同解决全球水问题。
逝者如斯。先生坚持原则,襟怀坦白,光明磊落,廉洁奉公,先生为水利教育和科研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成为我们学习的楷模,先生的光辉业绩与高尚品德必定深深地留在人们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