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08年金秋十月,我院将迎来组建五十周年华诞。50周年院庆,是我院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新机遇。回首漫漫50年征程,一代又一代水科人,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严谨治学、开拓进取,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创新、求实、敬业、奉献”的水科院精神,为和谐中国和谐水利的构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我院水资源所所长王浩院士在百忙之中接受了我院院庆“百人访谈”栏目组的采访,与记者一道畅谈50年院庆感言。
采访记者:李雪萍
问:王院士,您好!2008年的10月,水科院将迎来50周年华诞。50年来,水科院在风雨中走过,与水科院一同走过的,还有一代又一代为水科院及中国水利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科技英才,而王院士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佼佼者。请问王院士,您在水科院工作了20多年,经历和见证了我院50年发展历程中最重要的一个时期。值此50周年院庆之际,能谈谈您在水科院渡过的这一个时期,让我们分享一下您心中的水科院吗?
王浩:好的。我是1985年到水科院参加工作的,那时的水科院叫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正是蓬勃发展的时期,我很幸运从那时起一直在水科院工作,迄今已有20多年。
回首水科院50年的风雨历程,前20年是在新中国百业待兴和老一辈水科人艰苦奋斗、开创水利科学事业的创业时期,众多的水科前辈为我院的厚积薄发储备了坚实的专业科技基础和水科文化。近30年,水科人浴国家改革开放春风,乘风破浪,全面开创了水利科技事业的新局面,是我院蓬勃发展、人才辈出并取得辉煌成就的关键时期。而1985年至今,我非常荣幸地在水科院老一辈科学家的言传身教下成长,有幸参加或主持了较多当时非常有影响的科研项目,在此,我很感谢党和政府给我们创造的稳定的社会局面和有利的科研环境,感谢各级领导、水利前辈、水科院给予我的偏爱和团队成员富有成效的合作,应该说,是他们成就了我。
我到水科院时, 正值华北地区大旱,到处缺水。而水资源研究所的工作紧跟国家需求,围绕华北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利用问题、水库优化调度问题、水资源高效利用问题等作为研究方向。我因刚从学校毕业,较多考虑的是怎么发表论文、怎么写文章,比较追求方法的完美,而不太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幸运的是,水科院老一辈的专家、领导,及时引导青年科技人员,强调在研究工作中要坚持问题的导向,要理论联系实际,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上升成理论,反之又可以在实践中检验、完善充实理论,同时用理论指导实践。这是一种非常好的研究方式。老专家们对我的引导让我终身受益。
其次,我参加工作以来,多次参加由水科院牵头组织研究的大项目:如三峡装机容量的选择,三峡电站为中心的全国146个电站的补偿调节,东线、中线、西线南水北调工程的论证,全国水中长期供求计划,十几个省的水资源的合理配置,黄河流域、淮河流域、海河流域、辽河流域、松花江流域、内陆河流域,整个北方大流域的一级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工作,全国的水权制度,水资源的实时管理,等等。通过这些国家层面的大项目,我开拓了视野,提高了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个人的综合素质得到很好的锻炼。这样的经历也为我取得各项成绩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第三,水科院有一个很好的传统,一代又一代人薪火相传。自我参加工作以来,接触到许多老专家、老领导,都给予我无私和非常有益的帮助。特别是陈志恺院士,他对待工作非常认真,对出现的不良倾向,比如: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浮躁等倾向,总是严厉、毫不留情地进行批评。但同时又非常耐心地、细致地启发,帮助分析问题,这方面对我的教益很大;又如陈家琦教授,他把多年的心血形成了专著,主动邀请我也参加编写,而当时我还是一个很普通的研究人员,陈家琦教授已是当时国内知名的专家。他和我合作写水资源专著,实际上他是在提携我,这方面我内心充满了感激;还有叶永毅老所长,积极推荐我参加当时的亚行海南项目、UNDP华北项目以及一些比较顶尖的国际项目,张泽桢老院长和陈志恺院士带着我参加了这些项目的全过程。老一辈专家、学者对我的帮助让我终身受益,影响深远。
第四,要特别感谢领导对我的培养重视。1993年时,我是全国水利系统第一批破格提拔的六位教高之一。当时的陈炳新院长、梁瑞驹院长,水利部各司局的领导,包括部领导也都十分关心我的个人成长。碰到实地考察都带着我去,让我增加实践的机会,增加把握问题的能力,我至今都感谢各级领导对我的培养。
第五,自我来到水科院工作,就发现这是一个非常和谐、团结,具有战斗力的团队。大家彼此之间相处都非常和谐。每人都一门心思的做科研,彼此之间没有什么技术保密,互相之间给以数据的支持,原始方法的支持,资料的支持,甚至是成果的交流,大家坦诚合作。也正是由于这种团结协作、和谐敬业的团队氛围,十分有利个人成长。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个人的努力。过去有句老话:“吃得菜根,百事可做。”一定要有吃苦的精神,有韧劲。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留学潮很流行,当时好像不出国,这个人一辈子就毁了,就没前途了。随后1993年、1994年的下海经商,这些潮流对每个人的冲击都很大。而我在博士阶段学的是系统工程,应用面较广,因此找我的人也很多,但是我自己是真正学一行,干一行、爱一行,真正为水利事业做一点微薄的努力。当然也需要有吃苦的精神,当时我们出差海南,一共待了十六个月,中间就回了三次家,在新疆八个月只回了一次家,始终是长期坚持。我的办公室里有个折叠床,我一年中有半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就睡在办公室,为的是节省上下班的时间,多做一些事情。
总之,我在水科院工作的这25年,我个人取得的成绩是有限的,这些成就更多的归功于水利前辈及我长期所在团队的精诚合作和高效工作,我只是作为他们中的代表很荣幸地获得了一些荣誉。
记者:在水科院工作的25年,您已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就,为广大青年尤其是青年一代的水科人树立了极好的榜样。有很多科研人员希望能借鉴您的成长经历,来匡扶自己的人生之路。在这回首过去、展望未来的50年院庆之际,能给我们的年轻人一点建议吗?
王浩:谢谢你的夸奖。
我出生于1953年,初中毕业后就下放到黑龙江建设兵团,下放期间钻研自学了高中数理课程,1977年恢复高考后进入清华大学学习;1985年获水利工程硕士学位后到水科院参加工作,并于1989年获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管理博士学位。
回顾我的求学经历,相比很多同龄人,我是非常幸运的。参加工作后,得到了很多领导的关怀照顾,有幸参加或主持了当时非常有影响的科研项目,比如,从“七五”到“十五”之间重点攻关课题,国家重大规划、南水北调工程论证和工程总体规划,国家973课题,等等。通过这些项目,我的能力和素质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此,我再一次感谢各级领导、水利前辈、水科院给予我的偏爱和团队成员富有成效的合作。今后推动水文及水资源研究及继续保持国内外的领先优势,更多的希望还在于年青一代的水科人。
科研是一个始终富有挑战性、需要极大的耐性和定力的工作。在此,我仅根据我个人的经历,讲几点我科研苦旅的心得体会,供大家尤其是年青人参考。应该说,要做好科研工作,要注意或者说具备五方面的要求:
一是热爱科研工作,具有钻研精神。对我来说,科研完全是一种乐趣,而对年青人来说首先要高度热爱科研工作。每人都要自己定位,比如做公务员,发挥管理才能;做设计,发挥认真细致、高效率;做科研,创新方面比较突出;或者做教学,……。总之,科研不是个轻松的工作,要想长期坚持,必须真爱科研,才会真正动脑、动手、身体力行。
二是奋进领域明确,长期坚持,要耐得住清贫。在现实生活尤其是市场经济环境下,随时随地都有各种各样的诱惑。在科研中,也是如此。因为科研不是一个赚钱的职业,选择了科研,就不能太考虑报酬的问题。过去我根本不知道自己挣多少钱,工资级别是什么,奖金给多少,我都不关心,都无所谓,那时就一门心思的做事。现在也要抵得住各种诱惑,不要被过多经济上的事情所困扰。因为,作科研不是最好的职业,也不是最差的,日子是过的下去的。因此要把科研当成事业来做,不要把它作为一个养家糊口的手段来做,如果那样做就是浪费时间了,很难有好的成就。要始终如一地围绕自己认定的奋进领域或方向,如何在喧闹的外部环境和清贫中,保持一颗冷静的心。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精力过于分散可能就会一生碌碌无为。耐不住眼前的清贫,为了短期的利益盲目跟进,对在科研领域建功立业也是致命的。“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具有一点阿Q精神有时候是必要的。
三是要有创新精神,科学技术发展和更新很快,要持续保持领先优势,必须具备创新精神。还要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结合实际问题来创新。古人说的好:“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四是要富有合作精神,与人为善。科学研究发展到今天,分工愈来愈细,领域越来越专。但任何科研工作本身都不是独立的,不同的方向或工作只是系统的一小部分。无论是现代的水利事业,还是水文水资源这个小学科,往往都是集体工作的成果,很难说各人单打独斗,它不像数学,只需一个人的推导,一个人的功底。水资源研究需要多个专业,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所以团队精神要作好。想真正攀登科学高峰和解决实践问题,越来越强调集成,需要依靠团队作战。在共同愿景下,改善心智模式,超越小我私利,加入并与团队开展精诚合作,与人为善,保证良好的人际关系,已经成为个人顺利成长的基本模式。
五是要向老一辈专家学习。我曾看过一些杂书,如人才学,介绍各行业如何成材。如研究数学,可能20多岁,就可能在国际上奠定自己的事业基础,因为数学很纯粹,实践和感性的知识需要少一些;如果是研究物理学,一般要到三十多岁,回为研究物理不但要有理性、数学逻辑的思维,同时,还要对物理的声、光、电、热、机械等有一些感性的知识,再加上实践的环节,所以成材就晚一些;如果是研究力学、工程科学,整个的实践环节就更长。如水利工程。每一项工程有不同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不重复性、特异性、不确定性非常之大。水利学科要求实践性很强,在学好数学、物理以外,还要有很多的生态、环境、工程、经济,甚至是社会的知识。这些方面的知识都需要逐步积累,逐步整合、梳理、定向,才能为解决一个问题服务。因此在地学、工程科学,水利科学领域,一个人的成材一般要40多岁才能积累,这一行业干得时间越长,其经验和观察问题才越具备深度和广度。从这个意义上讲,水利行业的年轻人需要虚心向老一辈专家学习。老一辈专家说的不一定是金科玉律,但是你要进行认真的思考和咀嚼,这样才能变成有用的东西。总的趋势,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如果没有青出于蓝,人类社会怎样发展,水利事业怎样发展呢?
最后一点就是个人要努力到十分、十二分,一定要不怕吃苦,有一种苦干、实干的精神,有一种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学风,有一个尊敬长辈、虚心请教的心态,这样才能做成一点事情。
记者:好,非常感谢王院士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专访。谢谢王院士把这么多年成长和奋斗的宝贵心得,和我们进行无私分享。在此我们代表广大年青的水利科研工作者,对您前瞻性的引导,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祝王院士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再创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