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时间:2008.4.26
采访地点:院新主楼805会议室
采访人:高季章
被采访人:印培乐
高季章:今年是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组建50周年。作为院庆系列纪念活动之一,我们开展了“回顾发展史、见证50年——百人回忆与访谈录”活动,活动将通过水科院历史的见证者、亲历者的叙说,勾画水科院的历史脉络,回顾水科院的发展历程,展示水科院的辉煌成就。您作为中国水科院1978年恢复重组后招收的第一批研究生,能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很荣幸。下面请您先自我介绍一下,谈谈您当时在水科院学习情况。
印培乐:我现在美国工作。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考试,我于当年考取了水科院恢复重建后招收的第一批研究生,在水科院历史中也留下了自己的脚印。当时印象很深的是,水科院领导在百废待兴的历史进程中所采取的决策性步骤,注意培养新的人才、攀登科学高峰,在这些方面下了很大决心、花了很大力量,使很多在工程局工作的青年有机会回到学术研究的领域,跟随老一辈科学家、非常有造诣的科学工作者学习深造。我就是从陕西的水电三局考到水科院的。后来包括高季章院长在内的一大批研究生留在了水科院工作,较好地实现了水科院科技人才的新老交替。当时生活条件、师资设备都是比较困难的,我们研究生住在木板房里,冬天很冷,夏天很热,一个大房间住二三十人,就像临时仓库一样。但大家学习热情很高,非常刻苦,都希望能把耽误的十年追回来,能为我国的水利水电科技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后来一部分人留在水科院,继续为水科院发展做贡献,其他同学分配到全国各地。我分配到杭州国际小水电中心,从事国际小水电研究,改革开放后我去美国继续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在国外工作的时间里,我保持与国内的密切联系,曾带领国外留学人员、邀请国外相关领域的学者、教授到水科院进行学术交流,与院里的专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为水科院更快地了解国际水电领域前沿水平做了一些牵线搭桥的工作。
高季章:您长期在国外工作,对国外水电领域先进水平和技术了解较多。中国水科院提出2020年将建成世界一流的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对此,您有哪些建议,您认为中国水科院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
印培乐:我感到,国内技术人员的素质水平都是很高的,而且开创能力也比较强。我认为,国内科技人员缺乏的是一种开放的思路,在国际上交流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因为不管是水利还是其他领域,这些科研成果都是人类的财富,我们做出的成果应该让世人了解。如果我们有开阔的思路,能够把别人先进的东西很快地接受过来,并融合到自己的思路中去,对水科院将来的发展、对推动科技进步会有很大的推动力。从国内来说,水科院是一流水平的,但如果只停留在这个水平,把自己局限在这个范围内,会阻碍水科院的发展。国外做研究的人员思维比较活跃,他们能够做很多假设、探索,而我们国内人员比较习惯于拿来一件事就做下去。但如果方向不是很对的话,即便下的力气很大,也不会有好的效果。所以,水科院应该下功夫培养科技人员把握方向的能力,培养把握科技趋势的尖端领军人物。同时,作为一流研究院,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科技人员必须在国际领域能交谈自如,信息的掌握非常及时,能力比较强才行。如果水科院有一批这样的人才,对提高水科院的水平、成为一流研究院会非常有好处。
高季章:水科院的院庆庆典计划在2008年10月18日举行,欢迎您参加。
印培乐:我非常高兴能参加水科院院庆。
印培乐博士简介:1945年生。196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河川枢纽与水电站建筑专业,在水电工地工作10年后考取了水科院恢复重建后招收的第一批研究生,1981年毕业后分配到杭州国际小水电中心,从事国际小水电研究。后去美国深造并获博士学位,长期从事桥梁结构方面的研究。曾任旅美华人工程师协会首任会长。受中国人事部邀请多次回国进行学术交流和咨询。受聘担任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指挥部专家,参与了杭州湾跨海大桥的施工工程。2007年获浙江省“茶花奖”。
(编辑:马静)


印培乐博士简介:1945年生。196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河川枢纽与水电站建筑专业,在水电工地工作10年后考取了水科院恢复重建后招收的第一批研究生,1981年毕业后分配到杭州国际小水电中心,从事国际小水电研究。后去美国深造并获博士学位,现任美国纽约哈德斯蒂-汉诺威(Hardesty & Hanover)公司任桥梁工程师。曾任中国旅美工程学会会长 CAAE,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资深会员 F.ASCE,国际桥梁结构协会会员 IABSE,美国地震工程学会会员 EERI,美国重型起动结构协会会员 HMS。受中国人事部邀请多次回国进行学术交流和咨询。受聘担任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指挥部专家,参与了杭州湾跨海大桥的施工工程。2007年获浙江省“茶花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