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庆顾问委员会
 ·院庆筹备工作领导小组
 ·院庆工作办公室
 电  话:68785208
 邮  箱:yinrq@iwhr.com
 联系人:殷人琦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 中国水科院50周年院庆 >> 百人访谈 >> 人物
科研工作要有前赡性和开放性 
http://www.iwhr.com     2008-07-02 16:59     来源:      作者:
字体: 】    打印    关闭    

陈厚群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50周年院庆即将到来。我是1958年留苏回国后直接被分配来我院的,亲身经历了我院50年来,历经解散和恢复重建的沧桑,终于在全院同志和各级领导共同奋斗下,逐步发展成为了在国内外水利水电领域中有相当影响力的科研单位的全过程。我是从踏上工作岗位起就在院的哺育下成长的。抚今思昔,感触最深的是我院众多前辈科学家所创导和凝练的踏实优良学风和严谨创新的科研氛围。这里仅忆及一直使我受益匪浅的黄文熙先生教诲的二、三事,以作纪念。

    来院后我被分配在结构材料所从事结构试验和分析的三组。黄先生是结构材料所的主管副院长之一。1959年末,我国广东新丰江大坝蓄水后即频繁发生微弱地震,引起了国务院、各有关部及我院领导的深切关注,决定要及时对大坝进行加固和抗震研究。至1962年3月库区发生了6.1级强震,大坝很多挡水坝段上部都出现了贯穿性裂缝,亟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相应措施。应当说当时在我国对水库地震的认识及大坝抗震的研究都还很少。但黄先生已觉察到大坝抗震研究对我国水利水电建设的重要性,在和结构材料所领导研究后决定在所内建立抗震组并要我负责开展研究。我当时因在校时从未学习和接触过抗震问题、对此知之甚少而存在畏难情绪。黄先生不仅晓以因我国多地震,在必将迅速发展的大坝建设中抗震安全的重要性,鼓励我要通过在工作实践中刻苦学习去克服困难,而且在研究思路上给以引导启迪。他一直都非常关心抗震组的工作,常和所领导一起听取我们工作汇报,并经常亲临实验室具体指导和帮助解决问题。他亲自带领我们参加中科院就水工抗震规范中的问题所组织的研讨。当开始试招研究生时,他把他招的研究生放到我们组里。当我们获得成果时,他又主动把它推荐到“中国科学”发表。

    黄先生十分注重地震实践。记得1965年发生了邢台地震,当天我刚从云南参加完“四清”工作返院,按规定可休假半月。黄先生即时派人告诉我,先不要休息,要立即赶赴现场进行调研。当时我虽因途中感受风寒,发烧卧床在家,但想到黄先生是要我抓住地震实践机遇,深入现场取得第一手资料,意识到对抗震科研人员来说,地震就是命令,需要尽快奔赴现场工作。当即就与所和组里的同志一起赶赴现场,见到黄先生早已亲自在现场指挥了。

    在他和所领导支持下,经部批准我们引进了当时国内第一座地震模拟电磁振动台。直至“文革”后,他虽已离开水科院去清华大学任教,也还十分关心我们建置三向六自由度大型液压地震模拟振动台的工作,亲自参加国家建委对建台的审查会,说明其重要性。该国际先进设备建成后,还应邀参加启动大会,作了寄予厚望的热情讲话。

    可以说,我院水工抗震研究工作发展到今天的初具规模、并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和黄先生对水工抗震科研发展的预见性、支持和指导分不开的。

    60年代初,部里确定选拔青年科研人员,请少数资深专家作‘重点培养’。我有幸被确定为黄先生的重点培养对象,得以有更多机会常得到他的指导。有一天他把我找去问我是否了解电子计算机?当时国内一般对电子计算机的了解都还很少,我也知之甚少。黄先生语重心长地告诫我,科研工作要有前瞻性,应当看到,电子计算机会很快发展成科研的强有力工具,如果你们年青人不尽早掌握其应用,将来会甚至连别人发表的有关论文都看不懂的。以后他要所里安排我脱产3个月到华北电力设计院去学习计算机应用。当时该院首先建有国内还少有的M-103型仿苏的电子管计算机,采用穿孔纸带输入,直接用代码编程。学习中困难不少,但至今我还记得,回所后,当我第一次用自编程序,在当时中科院计算所唯一对外开放的103机上,成功求解了40阶的方程组后,子夜时分从中关村骑车回家时,兴奋之余,更满怀对黄先生对科研工作前瞻性的敬佩之情。

    黄先生很注意科研工作中的交流、开放和协作。他曾两次想带我去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推荐我参加国外考察。为此,把他从国外带回的英语口语练习唱片借给我学习。但当我请教他怎样能快速学英语时,黄先生不太高兴地严肃指出,学习不要总想走捷径,做学问要靠刻苦积累,他要我老老实实选一本英文小说,硬着头皮读下去,甚至能背诵几段。尽管因当时的种种原因,我都未能出国,但先生的严谨学风和科研要关注国际学术动态追踪学科前沿的教诲,使我以后一直都深受教益。

    还记得他来所指导工作时,针对当时存在的交流和开放不够的现象,他说,科研工作应当多交流和开放,不要总担心给别人学了去而不愿交流。能轻易给检走的只是小钱,经过自己刻苦钻研的东西才是金子,是捡不走的。用意在于鼓励大家不要固步自封、要多交流开放、加强协作。但这句话在后来“文革”中,却被作为宣扬“个人名利”思想而受批判。在当时极左思潮的巨大压力下,我作为“反动学术权威重点培养的修正主义苗子”,也曾不得不违心地参与过批判。但先生理解当时的历史情况,“文革”后,以博大胸怀毫不介意,仍一如既往地给予关怀,使我在感悟先生关于科研工作要开放交流教诲的同时,也更感愧疚。

    以上是我在欢庆院庆之际,回忆黄先生教诲的二三事例,以表对先生的深切缅怀之情和感激之心。也借以表还我对我院不少前辈和领导们开拓的道路和创建的优良学风的深深敬意,以及对水科院的浓厚情意。50年来我自己的点滴成就都是在我们院这个熔炉中得到的锻炼、是踏着前辈们开创的道路、在各级领导和整个团队和集体的培育下取得的。我深信,现在我们面临改革开放大好形势,我们院一定会发扬优良传统、紧跟时代步伐,在院领导带领下,在“创新、求实、敬业、奉献”的水科院精神鼓舞下,尽早建成国际一流水平的水利水电科研机构。我自己也要以“老牛自知夕阳晚,无需扬鞭自奋蹄”的精神,不遗余力地为此贡献微薄余热。

(此文写于二○○八年五月,编辑:王连祥)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3/10/25 15: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