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芬
1958年的上半年,我在苏联学习时认识了原副院长沈崇刚同志。后来于1959年,我们相继回国,虽然不在一个研究所工作,特别是他又调到院里任副院长,对工作并不是十分了解,但是50年来,在他领导下的院外事工作还是很有成就的。他的为人处事,他的工作态度,特别是对院外事工作的执着,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纪念我院50周年的日子里,这里提供他在工作中的二三事,来缅怀他对院外事工作,特别是参与国际大坝会议工作的贡献。
50年前的5-6月份,我由莫斯科转到列宁格勒全苏水利科学研究院(VNIIG)学习,因为我当时在莫斯科兼任实习生管理委员会的委员,临走时使馆实习生管理处李凤午同志指示我,“到列宁格勒有事可以找沈崇刚同志汇报,他在那里作为中国专家工作。”到列宁格勒以后,我住在加里宁工学院的学生宿舍,和伍绍祖的妹妹伍韶云住一个房间。报到以后就去找到了沈崇刚同志,他住在当时最大的欧洲旅馆,找到他后,我说明来意,并做了自我介绍,之后有工作上的事就经常去找他帮助。他曾带我去找了研究院的院长,介绍了我的导师阿别列夫的情况,还介绍了他学习过的加里宁工学院的老师。总之为我在列宁格勒学习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沈崇刚同志是学水力学专业的,在苏联读博士时,论文的内容是明渠水流洞顶余幅的研究,但是回院后他去了结构材料所,由于业务上相近,经常到我们水工所讨论水力学问题。“文革”以后,他调任水科院副院长,主管外事工作,因水工所为院里接待外宾及接待讲学专家较多,所以与沈院长接触较多,有几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是值得我学习的方面:
一、为参加国际大坝会议和建立国际大坝委员会中国分会做出了贡献。
1973年6月,以张光斗院长为团长,沈崇刚副院长为临时支部负责人的8人代表团,第一次出席了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的第11届国际大坝会议,当时我们与西班牙没有外交关系,进入西班牙以前都要到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向曾涛大使请示与汇报工作。沈崇刚同志在一些关键时刻,都能坚持原则,注意外事纪律,严格地按照国家外事规定办事。当时在我们去的人员中,除了张光斗院长和陈椿庭所长会讲英语外,我们都不能说外语,那时国家又规定不能说俄语,更不能与俄国人握手答话,重点要与第三世界的技术人员交往。记得当时加纳大坝会议主席说法语,沈崇刚同志尽了最大的努力,用他在中学时学的那有限的法语,与他们交谈起来,并作了朋友。回国以后,他在组建的中国大坝委员会担任了秘书长,工作过程中,他十分尊重第一届、第二届大坝会议主席严恺和李鹗鼎的意见,勤勤恳恳地做好内外联系工作,尽量收集全国的大坝会议资料,及时完成我国的大坝登记工作,并组织大家将拿到的资料译成中文,同时还提供给全国有关人员使用,组织大家编写了“群众建坝”英文版,尽快交流到国际上去,该书曾获得水电部图书三等奖。由于他的工作尽职尽责,使得我国的大坝专家被选为国际大坝会议副主席,甚至于他培养的年轻一代,也很快地进入国际大坝会议担任领导职务,并顺利地争取到了第20届国际大坝会议到中国召开,使我国建坝技术与水平在国际上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1989年以前,我院没有设立国际合作办公室,在技术处下设了一个外事科,人员不多,不少迎来送往的对外接待工作,沈崇刚同志都亲自负责。1989年院里成立了国际合作办公室,虽然他退休了,但他还是协助院长抓外事工作。在我任国际合作办公室主任期间,他给了很多的帮助。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的原则性强,事事处处向领导汇报请示,总是教育大家“外事无小事”,对待外宾既要虚心学习,又要落落大方,处处要为祖国的伟大形象着想。
沈崇刚同志在外事工作中不仅仅是交交朋友,出去开开会和考察考察而已,他能在交往中注意打开国际合作之门,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他在大坝会议中认识了芬兰的雷彼德先生,雷彼德先生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获得我国科委奖励的第一位专家,经他介绍与我们水工所开展了溃坝洪水和冰工程的研究,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双方来往互访,为我们培养科技人才等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为其它工作做出了榜样;再就是沈崇刚同志还注意新技术的引进,大家都知道,碾压混凝土坝的技术是国外首先开展起来的,他和其它大坝专家将其引入中国,很快就在国内遍地开花,而且建成了世界第一座高碾压混凝土拱坝——普定拱坝,使世界同行惊讶,许多国家都来华参观访问。他曾与其它同志一起被台湾邀请去讲学,并与西班牙建立了双边互访,召开了双边碾压混凝土坝的学术讨论会。
此外,沈崇刚同志在组织和召开国际学术讨论会方面,也做出了成绩。因为他同时在中国水利学会和中国水力发电学会中担任了对外委员会的委员,因此在协助两个学会组织国际会议做出了贡献,例如在北京召开的水库诱发地震国际会议,两次水电国际会议,都有他的心血,从中我们也学到了许多知识。
三、沈崇刚同志艰苦朴素,平易近人,也是值得大家学习的。他一向穿着简朴,除了接待外宾时穿着整齐之外,平时总是旧衣布衫。几十年来,他上下班都是骑自行车,很少见他要院里的汽车。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坐院里的车或乘班车,他总是说骑车自由,又能锻炼身体。总之在生活作风方面,他不失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本色。在日常工作中也是认真负责,他出国参会或考察都是及时写报告,他总是认为自己有机会出去考察就应该尽快的总结,把学到的东西介绍给大家,而且把写出来的报告征求大家的意见,尽量写的全面准确。
我和沈崇刚同志在一起工作的时间不多,又是上下级关系,但是在片断的工作关系中体会到了他的勤俭朴素、平易近人,以及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他为水科院外事工作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值得我们永远缅怀。
(此文写于二○○八年三月,编辑:王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