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庆顾问委员会
 ·院庆筹备工作领导小组
 ·院庆工作办公室
 电  话:68785208
 邮  箱:yinrq@iwhr.com
 联系人:殷人琦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 中国水科院50周年院庆 >> 百人访谈 >> 历史溯源
缅怀我院的奠基和开拓者之一覃修典副院长 
http://www.iwhr.com     2008-04-25 16:53     来源:      作者:
字体: 】    打印    关闭    
    覃修典副院长已经离开我们有十四年了,在我院组建五十周年之际,看到中国水科院取得的辉煌成绩,我们不得不想起那些在我院组建初期的老专家、老领导、老同志。他们是为我院的建设和发展倾注了毕生的智慧和汗水,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覃修典副院长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一、立志报国投身水利水电事业

    覃修典少年时就立志报效祖国,投身水利水电事业。他193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在天津海河委员会任助理工程师。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土木工程学系水利专业硕士学位。1936年他又赴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学院考察实习。在国外的学习和考察使他开阔了眼界,同时也看到了我国水力发电的发展状况和技术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激发了他为发展我国水力发电事业的决心。1937年他回到祖国,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讲授水力发电工程等课程。

    此时我国水力发电事业还是空白。1940年,当局准备开发西南的水力资源,四川龙溪河水电工程开始建设,覃修典离开教育工作,投身到该工程的建设中去。任龙溪河水电工程处工程师,主持迴龙寨水电站工程的施工。但由于经费短缺,工程不久即被迫停工。1941年他赴云南,参加腾冲叠水河水电工程的开发,任工程处副主任。工程进展顺利,一年内即完成了节制闸的部分工程和引水渠的开挖与衬砌,但次年因日寇入侵被迫停工。1942年他在当时的水利实验处,任室主任,从事工程技术研究。1943青海西宁北川水电工程上马,他又转赴该工程任工程处主任。经两年的努力,工程顺利投产。他不仅主持工程施工,还查勘了黄河的朱喇嘛峡(后建盐锅峡水电站)坝址,设立了上铨水文站,组建了兰州勘测队,为以后组建兰州勘测设计院打下了基础。

    在覃修典等老一代水电建设先驱的奋斗下,我国的水电建设事业终于迈开了艰难的第一步。通过工程建设,不仅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同时也锻炼了一批我国水电建设事业的技术骨干。抗战胜利后,覃修典任南京资源委员会水电总处主任工程师和规划组组长。1948年福建古田溪水电工程开始建设,他任该工程筹备处主任。

    新中国的建立,为我国的水电建设事业开创了新局面。覃修典除担任古田水电工程局负责人外,还兼任福建省水利局副局长。1954年他到黄河规划委员会工作,任梯级开发规划组组长。他不辞劳苦,跋山涉水进行实地考察,了解规划中的各电站的坝址和规模,并对运行方式提出了建议,并得到了有关部门的批准。编制的规划对指导黄河的水电开发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已建成的刘家峡、盐锅峡、八盆峡和青铜峡等梯级电站的建设都是按此规划进行的。1955年后他调上海工作,任华东水电工程局副局长和华东水电设计院副院长,并兼任新安江水电站的设计总工程师。该电站是我国自力更生建设的第一座坝高超过百米的大型水电站,工程于1961年建成。至今仍是华东地区的重要能源基地。它的建成为我国高坝大型水电站建设取得了重要的经验,并培养了一大批技术骨干。我国的水电建设从上世纪的40年代起步,但初期寸步为艰,困难重重,直到新中国的建立,才真正得到发展。作为中国水电事业的先驱之一,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一开创性的事业,为中国水电事业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中国水科院的奠基和开拓者之一

    1956年,电力工业部水电科学研究院在北京成立,覃修典任院长,于忠任副院长。从此他离开了水电建设的第一线,转而为开创水电科研事业而奋斗。该院以原燃料部水电总局的试验所(地址为朝阳区定福庄)为基础,下设包括坝工建设和机电技术各专业在内的水工、土工、建筑材料、结构及电器5个专业室。在两年内就很快就建成具有一定规模,为我国水力发电建设服务的科学研究机构,并开始移址海淀区木樨地建院。

    当年木樨地一带,除茂林居散落着几家农户外,四周尽是坟头和荒地。在建院过程中,在覃修典院长的带领下,水电科学研究院的广大职工,在京西木樨地这片荒芜的土地上,自力更生,白手起家,建起了初具规模的水电科研基地。他对专业室的设置,人员的配备以及日后的发展规模和方向都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并付诸实施。1956年起开始筹建西郊(木樨地)水工试验一厅和露天试验场。水工试验一厅,面积为1900m2(80m×24 m),设有地下水库、平水塔、采用90cm直径的大型配水管,自成循环供水系统,于1958年竣工并正式投入使用。厅内规划有两座玻璃试验水槽。其它地方均为整体及断面模型试验用地。露天试验场规划试验面积约16000M2。按两套供水方案设计。其一是从玉渊潭试验电站前池引用试验水,后排入昆玉河。其二是自设蓄水库,采用抽水自循环水流系统作试验。

    为了加速培养技术骨干,他采取了请进来和派出去的办法,聘请了一批国内著名的专家、教授为院的顾问,同时,派出许多青年技术人员到兄弟单位和高等院校学习和进修,使技术队伍迅速成长。木樨地新院址的试验室很快就平地而起,其中水工试验室的规模是当时远东第一。同时,玉渊潭试验水电站也开始了建设。水电科学研究院为以后成立的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建立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8年由于国家机构调整,电力工业部水电科学研究院与当时的水利部水利科学研究院及中国科学院水工研究室合并成为中国科学院水利电力部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即现在的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前身。电力工业部水电科学研究院是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覃修典在三个单位合并过程中,顾全大局,团结来自各方面同志,有力的促进了合并工作的进展。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成立后,覃修典任副院长。作为我国水利水电科学中心研究机构的领导者之一,他十分重视解决科学研究如何为工程建设服务问题和把握科学研究的正确发展方向。在水电部的领导下,他先后多次参与我国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包括12年科技发展规划及1986年至2000年水力发电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他分管坝工建设技术方面的专业所,对有关的重要课题,都亲自过问,进行指导。他善于总结工程实践经验,抓住那些既解决当前建设急需,又给国家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课题。他认为大坝建筑材料是保证大坝安全、节约工程投资和加快工程施工的关键。他多次指出开展混凝土性能研究的重要性,研究的重点应是提高耐久性和抗裂性能。为此,他要求结构材料研究所大力开展提高大坝混凝土性能方面的研究。为推动这一工作,他亲自到红水河大化水电站工地,举行学术讨论会,推广掺粉煤灰的应用。由于采用这一技术,该工程取得了很大经济效益。80年代,他又积极推动新型快速施工方法包括新型混凝土外加剂、沥青混凝土及高分子材料的应用研究。在他的指导和推动下,水利水电科学院取得了在掺粉煤灰和新型外加剂方面的多项高水平成果,并获得了多项国家级和部级奖励,提高了我国在这方面的技术水平。

    在电站建设中经常遇到水库库区滑坡涌浪问题,要预报涌浪的危害并提出预防措施,需要通过水力学模型进行研究,但模型相似律和具体试验技术都是空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深入课题组,和研究人员一起,分析国内外有关资料,参加模型设计,进行理论分析,探索出一整套进行这类试验研究的方法。解决了援助阿尔巴尼亚的费尔泽电站的滑坡涌浪预报和预防问题,也为以后研究解决其他工程的滑坡涌浪问题打下了基础。

    他对高坝水力学的研究十分关注,不仅要求对其中的基础理论问题深入研究,还强调要注重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作为著名水利水电工程专家,他还经常赴各地解决实际工程问题。1961年他带队赴云南、广西等省区调查和处理一些水库施工安全度汛问题。在视察云南大理附近一水库时,他发现该工程没有安全度汛措施,而当地领导并未重视。在这情况下,他严肃地指出洪水到来时,将有垮坝危险,危及人民生命安全,必须马上停工,并建议把施工队伍转移到山坡上。他的意见得到了采纳。事后,该工地果然发生垮坝,原施工场地被洪水淹没,由于队伍已转移才未造成伤亡。

    三、水利水电科技工作者的表率

    覃修典对我国的水电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学术界他也有很高的声望。他曾任中国水利学会理事,名誉理事,还曾任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第一和第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他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有丰富的实践知识,学识深而广,但始终谦虚谨慎,不断探索新知识和科研新领域,新技术的应用。他一贯倡导科研要紧密联系实际,科研要为工程建设服务,谆谆教导青年人,一定要严谨治学,踏踏实实做学问,切忌贪功浮躁。由于他的言传身教水利水电科学院的许多所形成了良好的学风和工作作风。他以培养造就年轻一代为己任,让他们得到锻炼和成长的机会。他的学生和许多他指导过的科研人员已经成长为技术骨干或各层次的领导。

    他襟怀坦白,对工作极端负责,在荣誉面前却对自己十分严格。水利水电科学院在他的指导下许多方面取得了优秀成果,许多成果还获得了上级部门奖励。 他待人平等,平易近人,崇尚俭朴。作为高级专家又担任领导职务,并且历任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本应可以得到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但他始终以一名普通工作人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坚持发扬艰苦朴素的作风,反对奢华。

    覃修典副院长把一生都奉献献给了我国的水利水电事业,他是我国水电工程建设和规划的著名专家,我国水电事业的开创者之一。他是中国水科院奠基和开拓者之一,对中国水科院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对水利事业的奉献精神,治学的严谨态度,对工作的满腔热忱,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撰稿:陈炳新   编辑:任定安)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3/07/07 14: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