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椿 庭
引言 欣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五十周年院庆,满怀喜悦,敬致热烈祝贺!应约对我院组建前后的往事,进行回忆简述:南实处1950~1956年的发展,包括调半数进京组建水利部科研机构;水科院,包括1958年我院组建的经过和我院组建后的发展。
第一部分 南京水利实验处
1950年夏,前中央水利实验处改称南京水利实验处(简称南实处,处长黄文熙,秘书梁益华、何之峰)。笔者于1950年1月离美返国,分配在出国前的原单位,到处后派在水工室工作。1950~1956年间,南实处发展迅速,在水利界建立声誉,享有较高学术地位。以下分四方面进行忆述。
一、建四个专业组•水工试验学习班
在新中国水利建设事业发展的推动下,水工室由1950年的十几人不分组,六年间设置了四个专业组:(一)闸坝组,(二)水库组,(三)潮浪组,(四)泥沙组;人员翻了两番。
配合科研队伍的扩建,1954年起接连举办了三届全国范围水工试验学习班。由原有科技人员编写油印教材进行讲授。三个月左右的集中学习,结合试验研究工作实践,成效卓著,学员都掌握了进行一般模型试验的技术,为水工室和兄弟单位培养了专业人员。
二、试验研究成果丰硕•首次水工学术讨论会
联系实际为工程建设服务的水工模型试验,成果丰硕、有创新。例如:渗流水电比拟试验(毛昶熙),佛子岭水库扩散式挑坎(张赓绪),门阀选优(金泰来),大伙房水库双孔输水道淹没扩散消能工(陈惠泉)等,修改了苏联专家的布置方案,有创新。
水利部教育司1955年在南实处举行全国首次水工试验研究学术讨论会,邀请专家、教授参加,对三篇研究报告(南实处二,西北水科所一),进行了深入讨论,学术气氛浓厚热烈,都作出了专业评议。会后出版了专书:《水工建筑物下游消能防冲问题》。
三、完建水工试验厅•修建基本设备
清凉山水工试验厅,27m×70m,双层结构,1935年开工,用了中荷庚款,荷兰派专家万和佛参与修建。1937年建成底层后因战事西迁,迄1950年初尚未完建。因试验工作急需,水工室派技术人员参与营造厂施工,在较短时间内建成了大厅。
又进一步修建的基本设备有:平水塔、长玻璃水槽、泥沙试验变坡钢板宽水槽、变坡玻璃水槽、钢板量水堰、波浪试验水槽及波浪发生器、小露天试验场(3000㎡),参与的技术人员和技工干劲大、效率高。
四、南实处半数调北京•留南京部分有新发展
根据苏联专家建议,水利部决定在北京建立科研机构,通知南实处调半数人员进京作为基础。南实处坚决执行。副处长李叔明于1954年进京任筹建处主任(方宗岱为副),水工室派李葆鉴、金泰来、夏毓常、王俊勇参加。1956年黄文熙处长决定赴京,并批准水工室派水库组和泥沙组调京。笔者也于同年7月调到北京。
留南京的南实处半数,又有新的重大发展 —— 建成科研院,归水利部、交通部共同领导;交通部在南京有了重要的科研基地。水工室留南京的闸坝组和潮浪组,成为扩建成水工研究所和河港研究所的基础。
此次大调整,在我国水利、交通科技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一页。
第二部分 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一、北京三个水利科研单位合并
(一)制订《科技发展十二年远景规划》 我国于1956年编制《科技发展十二年远景规划》,参加的专家、教授较多。苏联专家明格尔(水文、规划)、格立兴(水工结构)等参与指导。当时,向科学进军的呼声高涨。对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指导作用。例如:规划中所列的高速水流研究(代号3203),在国内发展迅速。
(二)1956年在科技发展的大环境中,北京建成了三个水利科研单位。
1、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成立于1956年,是水利部领导的水利科学研究机构,设有水文、泥沙、水工、土工、结构材料、土壤改良、水利史、仪器研究及实验工厂9个业务部门。1956年7月,水利部冯仲云副部长在景王坟新建办公楼会议室宣布:水利部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正式成立,负责人:丁仲文、黄文熙。院址:景王坟。南实处水工室调北京的两个专业组作为建成水工研究所和泥沙研究所的基础,分别由陈椿庭、方宗岱负责组建。天津水工试验所调来北京(周芳田、朱鹏程、赵世俊等),一道参与组建。当时已建成办公楼、水工试验厅、宿舍等。
2、中国科学院水工研究室是中国科学院与清华大学合作筹建的研究机构,于1956年建成。内设泥沙、水力学、水工三个研究组。主任:张光斗、杨家德。地址:中关村。当时回国的高级研究人员较多(钱宁、林秉南、肖天铎等)。
3、电力部水电科学研究院是1956年成立的试验研究机构,下设水工、土工、建筑材料、结构及电器5个专业室。院长:覃修典、于忠。院址:玉渊潭。赵佩钰、郭可诠、申俊任总工。当时已建成:水工试验厅、结构楼、水轮机试验楼、宿舍。规划拟建实验水电站及露天水工试验场。
(三)1957年国务院规划委员会决定将性质相同、内容相近的三单位合并,形成一个具有权威性的水利水电科研中心。在国家科委领导(武衡)主持下,经过多次充分讨论,合并分两步进行,首先中国科学院水工研究室与水利部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于1957年12月合并,然后又与电力工业部水电科学研究院于1958年6月合并,名称为中国科学院、水利电力部水利科学研究院,院部设在北京西郊车公庄西路20号(原景王坟)。院长:张子林、黄文熙、苏一凡、谢家泽、覃修典、于忠等。院址:景王坟、玉渊潭。设有:水文研究所、河渠研究所、水工研究所、土工研究所、结构材料研究所、水力机电研究所、灌溉研究所、水利史研究室、仪器研究工厂、技术处和办公室。
三单位合并后的水利科学研究院已成为综合性的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机构,在我国水利水电科研发展史中有里程碑意义。由于本院有一部分任务是水电站建设和电站自动化方面的研究工作,为了更全面地反映本院的工作内容,于1959年6月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水利电力部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二、水科院建院后的前二十年(1958~1978)
(一)文革前辉煌发展 建院后科研力量集中,水科院各所科研工作全面展开,在1966年文革开始前的九年里,成果丰硕,业绩卓著,在国内外建立了较高的学术地位。建院的第一个辉煌发展期,体现三合并的完全正确和美好效果。
以水工所的高速水流研究为例:水工研究室在三合并前投入较多人力,翻译出版了一套《高速水流译丛》,成为重要的科技文献。三合并后,高速水流研究列为水工所的重点,修建了减压箱、循环水洞、掺气试验活动陡槽等设备,大力开展气蚀、掺气、脉动、振动、岩石冲刷等专题研究。1962年长春高速水流会议后,全国水利界和有关大学广泛重视高速水流研究,随后成立了全国性高速水流研究协调组,并出版学术刊物,科研工作结合高坝建设茁壮发展前进。
(二)文革后名称几次更迭 文革发生后水科院被撤销,后名称几次更迭:1972年前水科院和电科院少数人在实验工厂下合为科研连。1973年水电部建水利电力研究所,下设水利研究室。1976年,水利研究室改成水利调度研究所,有少数人继续搞科研。
(三)1978年恢复重建水科院 党中央于1978年召开全国科学大会后,水电部决定恢复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