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杰
滚滚长江,大浪淘沙。青山依旧,新秀倍出。追忆往事,乐在其中。
四十年前,风云骤变,水科院被定为“八国联军集团”,宣布撤消,岩土所仅留十来人,以观后效,但是留守的同志并未消沉,观望,依然等待时机,创造条件,继续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岩土所传统的工作作风是:以解决工程问题为己任,密切结合生产任务,在完成生产任务中求科研,科研工作中求提高,勤奋工作,不断进取。10年的混乱时期依然发扬了老作风,积极承担并完成了两项重要的工程任务,调查了50~60座中小水库,发表了5篇论文,出版了2本专著,其中1本专著在1978年的科技大会上得到了表彰。
阿尔巴尼亚的菲尔泽水电站是我国当时援外的重大工程项目之一,大坝为高166m的土质心墙坝,是70年代世界高土石坝之一,心墙土料为结构性红粘土,在世界高坝中尚未见到用这种土料作心墙材料。土料特点是粘粒含量很高,在自然状态下呈粒团状存在。这种团粒结构在高压下是否会失稳,在长期运行过程中是否会分散,是当时最担心的问题。岩土所留守同志了解到这种情况后,积极争取承担了土性试验任务,并将工作内容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从阿尔巴尼亚运回一批土料进行室内试验,另一方面在我国广东和海南两省进行同类土料建坝后运行情况的调查研究。在工作中除按常规要求进行试验外,还根据工程担心的粒团的常期稳定性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如粒团的密度、高压力下粒团的破坏情况及粒团分散成原级颗粒的条件等。为了保证有良好的成果,卞富宗老先生亲自动手进行粒团的破坏性试验。现场调查方面除进行面上的调查外,还选择了重点工程,从坝上钻孔取原状土样,在广东省湛江市土工试验室进行建坝前后土料物理力学性质的比较试验。当时参加工作者仅5人,历时1年半,提出了2份试验报告,得到水电部科技司的好评,以后撰写了2篇论文刊登在水利学报。
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密云水库白河主坝斜墙产生了大面积的滑坡,直接威胁大坝安全。大坝加固问题当时成为水电部和北京市的重中之重,除北京市副市长亲自挂帅外,清华大学教授张光斗先生带着几位年轻的精干教师亲自坐镇密云水库。水电部调动了部分设计施工队伍,现场边设计边施工,但缺乏加固土料的设计指标,严重影响了设计和施工的进度。在此情况之下,岩土所的留守同志挺身而出,积极承担了斜墙加固土料的试验任务,携带了部分试验仪器到工地,并依靠密云水库试验室的设备和人力在水库现场开展了土料物理力学性质的测试,按时完成了几个料场工程需要的各项物理力学指标的测试任务,保证了设计和施工的顺利进行。工地的试验工作一直坚持到大坝加固任务完成以后。
密云土料的特点,不仅粘粒含量高,而且天然含水量远高于最优含水量,因而在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难度较大,矛盾较多,施工进度又很快,为了解决矛盾只好根据工程经验,对各项指标进行适当调整。由于施工进度很快,未能及时对调整结果进行仔细研究,只好回到北京后进一步研究了制备含水量对饱和压实粘土力学性质的影响及接触面抗剪强度的试验研究,最后提出了2篇研究报告,分别发表于水科院论文集及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3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
我国中小型水库有7万多座,全部是土坝,多年运行过程中有经验也有教训,过去很少有人系统总结。为了推广经验总结教训,提高大坝安全运行水平,岩土所的几位同志决定作一次现场调查,这一工作除了可以直接了解我国的建坝水平外,还可解决工程存在的问题,同时可以提高大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发现新的研究课题。但是外出调查需要有名气的牌子,实验工厂的牌子是打不出去的,调查单位没有名气,工作难度较大,怎么办,最后决定打水电部科技司的牌子。为了进一步取得地方的支持,还采取和地方合作的方式,请地方派人共同调查,调查了2省5个地区的约50~60座中小型水库。在调查中收集到不少有价值的资料,同时,对有些工程作了安全评价,提出了工程加固措施,得到当地水利部门的好评,我们相应地也得到了提高。最后和地方水利科研单位合编了2本中小型水库丛书,由水利电力出版社公开发行,1篇论文发表在《水利水电技术》上。丛书中的《土坝安全检查与加固》得到社会好评,曾两度发行,发行量近10万册,首创科技书刊发行记录,并得1978年科技大会表彰。
水科院解散后单位名称几易,起初叫实验工厂,后改为水利电力部调度研究所。但岩土所“敬业求实,奋发图强”的精神没有改,不断鼓舞着科研人员,使之坚守岗位,并逐渐懂得了在逆境中求生存,在生存中求发展,边探索边前进,终于走出了逆境,提高了从实践中寻求课题,以及科研工作的分解综合能力,为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78年以后科学的春天来临,大家倍受鼓舞,从此满怀激情,走上了新征程。
(此文写于二○○八年九月,编辑:殷人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