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庆顾问委员会
 ·院庆筹备工作领导小组
 ·院庆工作办公室
 电  话:68785208
 邮  箱:yinrq@iwhr.com
 联系人:殷人琦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 中国水科院50周年院庆 >> 百家论坛 >> 百家风采
邱为铎简历和主要科技成果简介 
http://www.iwhr.com     2008-05-20 13:44     来源:      作者:
字体: 】    打印    关闭    

    邱为铎,男,汉族,大专学历,高级工程师,1932年3月出生,1947年3月参加新四军,1948年调山东省水利局,1952年调南京水利学校学习。1956年分配到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从事农田水利科研工作。1964年起,主持鼠道排水试验,国内首创了鼠道犁,同时主持鼠道田间排水治渍试验,取得小麦增产17%,水稻增产10%,绿肥增产50%的突出成绩。这项技术早已被生产单位所接受,并成为一种常规的增产措施,在同类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1974年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作出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滴灌技术的指示。邱为铎自1975年起,主持水利部按照周总理指示下达的滴灌技术科研课题,30年如一日,深入农村结合实际潜心研究,于20世纪80年代研发成功中国式的燕山滴灌技术,后改称科发滴灌技术。包括全固定式滴灌技术、Ⅰ型半固定式滴灌技术、全移动式滴灌技术、Ⅱ型半固定式滴灌技术、温室滴灌技术和能够有效防止泥沙堵塞的黄河水滴灌技术。其中全移动式滴灌技术每亩投资仅几十元,仅为国外引进技术的2%。Ⅱ型半固定式滴灌技术,每亩投资150~200元,仅为引进技术的6%。中国式的科发滴灌技术除大幅度降低建设投资外,还具有操作简单、管理维修方便、使用寿命长等优点。由于科发半固定式滴灌技术和全移动式滴灌技术,大幅度降低了成本,改变了传统的滴灌技术因为造价高,只能用于产值高的经济作物的现状,开创了将最省水的滴灌技术用于大田粮食作物和各种农林牧业作物的先河;利用这项技术对自流灌区进行节水改造,可以使灌区用水量节省70~80%;推广黄河水滴灌技术可使引黄灌区节水75%,使一条黄河顶4条黄河;全移动式滴灌技术使山区群众修建的水塘、水窖、水柜等微蓄水工程实现小水大用,大幅度提高了这类微蓄水工程的灌溉效益,由过去主要用于人畜饮水变成一种可靠的灌溉水源。就地拦蓄暴雨径流发展滴灌,成为山区水利化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邱为铎倡导并实施的,以科发滴灌为核心形成的灌溉工程投入低、灌溉技术用水量低、种植作物需水量低、高产值的“三低一高”开发模式,使土地荒漠化防治由传统的社会公益事业,变成一项生态效益巩固、经济效益丰厚、社会效益突出的朝阳产业。推广这一开发模式,可将广大的荒漠化沙化地区逐步变成特色农牧区、高效农牧区和永不衰败的生物能源基地,开创了土地荒漠化防治的新纪元。半固定式和全移动式滴灌技术虽然需要投入一定劳力移动管道,但劳动条件较好,劳动效率高,滴灌小麦一个人可以同时管理100亩,滴灌果树等深根作物一个人可以同时管理300亩,和漫灌相比,省去了平田整地,修渠打畦等工作量,总体比较,可以节省大量劳力。科发滴灌容节水、节资、节材、节能、改土、增效、就业于一身,得到使用单位的充分肯定。“八五”和“九五”均被国家科委列入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并作为重中之重推广项目。科发滴灌技术必将成为我国保障粮食安全、防治土地荒漠化、建设生物能源基地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关键技术,是缓解我国水土能三大资源危机的主要技术途径。

    邱为铎通过30多年的科研实践和对国外实践经验的观察分析,率先对我国水土资源紧缺的现象作出科学评价。指出:现阶段我国水土资源短缺仅仅是技术性短缺,并非资源性短缺。这一科学论断如能引起社会关注,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

    邱为铎曾5次在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两次在联合国国际生态与安全杂志上发表论文;在国内报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

    在主持科发滴灌技术的研发过程中,先后获得18项实用新型专利和一项发明专利。曾获得两项全国科技大会奖、国家级滴灌新技术推广一等奖、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级优秀星火项目奖、中华绿色科技银奖、香港国际博览会新产品新技术金奖、中国首届新技术新产品展评会金奖;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水电系统先进科技工作者、“当代发明家”、“中华科技英才”等荣誉称号。

    2006年,邱为铎的主要学术思想入选由世界杰出华人协会会长,国家外国专家局原局长马俊如院士主编的,中国首部金质版思想巨著——《中国当代思想经典》一书,并荣获“世界杰出华人”称号,同年获得世界杰出华人协会颁发的“中国当代思想成就奖”。

 
图1:科发滴灌采用微管滴头,由于流道光滑无死角抗堵塞能力强


图2:麦田滴灌,无需平整土地,无需修渠打畦,每亩造价150~200元,一次投入可以使用15年以上,每亩次用水量12立方米左右。灌溉时一个女劳力可以同时管理100亩,省钱,省水、省工、省地、节能又增产。


图3:科发滴灌根据毛管沿程压力变化,按滴水量偏差等于零
设计沿程微管长度分布,使滴水均匀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图4:科发滴灌2005年8月获发明专利


图5:国家科委社会发展科技司、国家科委农村科技司、国家科委科技成果司、农业部科技司、水利部科教司1991年1月29日联合颁发的全国农业节水技术大面积推广证书


图6 邱为铎照片


图7 滴灌麦田(上方)和旱地麦田(下方)形成鲜明对照小麦增产300%。


图8   右上角为科发创新的旁通


图9 黄河水滴灌试验现场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3/07/07 14:1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