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庆顾问委员会
 ·院庆筹备工作领导小组
 ·院庆工作办公室
 电  话:68785208
 邮  箱:yinrq@iwhr.com
 联系人:殷人琦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 中国水科院50周年院庆 >> 百家论坛 >> 百家风采
朱伯芳简介 
http://www.iwhr.com     2008-05-16 09:50     来源:      作者:
字体: 】    打印    关闭    

陈厚群
(1932—   ) 

    陈厚群,水工结构学科水利水电工程抗震专家。在研究坝址河谷地震动输入及坝体-地基-库水综合体系的动力相互作用和不同介质动态耦合等前沿课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对水工结构抗震理论、应用基础、数值模拟、软件开发、试验技术等方面做出先进的研究成果。主编了我国第一部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和修编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负责建置我国第一台大型三向六自由度地震模拟振动台。是持续20年中美地震工程合作研究项目《拱坝动力相互作用》的中方具体技术负责人和现场组织者。是“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300m级高拱坝抗震技术研究”的负责人。对我国刘家峡、新丰江、枫树坝、白山、湖南镇、二滩、东江、小浪底、三峡、丰满、龙羊峡、小湾等许多重大水利水电工程的大坝、进水塔、升船机等结构的抗震试验和分析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8项。他先后获得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水电系统和水利系统特等劳动模范、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以及2001年度何梁何利技术科学奖。

    陈厚群,1932年5月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1950年9月在江苏省立上海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清华大学,1952年被推选到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学习,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以全优成绩毕业回到祖国,被分到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在他坚决请求下,获准到东北桓仁水电站工地去锻炼一年。1959年被破格提升为工程师。

    1961年广东新丰江水电站发生水库地震,大坝急需加固,领导决定由他负责筹建抗震组。通过大量室内试验、分析计算和现场观测,为工程抗震加固提供了可靠依据。1973年他主持组织有关单位编写我国首次提交国际大坝会议论文“新丰江水库地震及其对大坝的影响”,论文在大坝会议上获得好评。

    1973—1978年,陈厚群负责编写了我国第一部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

    1976年底陈厚群参加了毛主席纪念堂专用设备的抗震试验。因而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78年,又被推选为先进集体代表出席了全国科学大会。

    1980年,陈厚群被中美两国土木工程学会推荐到以坝工闻名的哈札(HARZA)工程公司聘任为高级工程师。他以认真工作、谦虚好学、热情友好的表现取得了公司领导与同事们的尊重和赞扬。

    1987年,陈厚群负责建成我国第一台大型三向六自由度地震模拟振动台。1990年初被批准为中国科学院系统的开放实验室,他被任命为开放实验室主任。

    该设备为我国水利水电、核电、石化等重大工程抗震安全试验研究提供了重要手段。

    自1980年以来,我国和国际知名学者、美国两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加州大学的克劳夫教授,就拱坝动力相互作用这一学科前沿课题,进行了持续20年的长期合作研究。陈厚群是中方具体技术负责人和现场组织者。该项研究的丰硕成果,推动了抗震学科的发展。
1992年,陈厚群负责对已实行14年的水工抗震设计规范进行了修编。修编的新规范已由水利、电力两部颁布实施,并获得电力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陈厚群负责的“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300m级高拱坝抗震技术研究” 课题,通过大量理论分析和试验验证,基本上解决了9度强震区修建300m级高拱坝抗震安全这一关键技术难题,为小湾工程立项提供了科学依据,为西部强震区水能开发中高坝大库的抗震安全及推动高坝抗震学科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陈厚群先后负责主持完成了对刘家峡、新丰江、枫树坝、白山、二滩、东江、小浪底、三峡、丰满、龙羊峡、小湾等许多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大坝、进水塔、升船机等结构的抗震试验和分析研究工作。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陈厚群取得的工作成果得到了国家高度评价,他先后获得了国家级和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28次,其中作为第一获奖者16次。他先后被评为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先进集体代表,1984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84年被水利电力部授予“全国水利电力系统特等劳动模范”称号,1986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9年被水利部授予“全国水利系统特等劳动模范”称号,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91年由国务院发给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由建设部授予“全国抗震防灾先进工作者”,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先后任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主任和院主席团成员,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水利部和国家电力公司的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理事长,国家地震安全性评定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国地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和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评审组成员,国际大坝委员会地震专业委员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河海大学、西安理工大学、武汉大学、三峡大学兼职教授或博士生导师。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和合作指导博士后共二十多名。

主编我国第一部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

    1978年12月,我国第一部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SDJ10-78)由水利电力部颁发试行。这部《规范》内容涉及几乎所有主要水工建筑物,难度和工作量都很大。于1978年由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设计、施工、科研、高校等八个单位组成规范编制组,陈厚群任组长,从总结经验,编写专题研究报告,到确定规范的编制原则,章节安排,分工起草,综合统稿,以至审查答辩,共历时5年,终于编制出有中国特色的《规范》。该《规范》有三大特点:

    1.在设防标准上,一般采用基本烈度作为设计烈度,但对于1级挡水建筑物由于一旦遭受震害而导致失事会造成不堪设想的严重后果,并考虑到当前国内外地震预报尚处在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可在基本烈度基础上提高1度。设计烈度为6度的水工建筑物,可不进行抗震验算,但需采取工程措施。
    2.在抗震计算方面,地震荷载的确定是以动力理论为基础,分析各类建筑物的动力反应,归纳为较合理又便于使用的荷载分布图形,即拟静力法。这样可避免烦琐,易于为广大设计人员掌握。同时,对总的荷载数值参照已有的震害事例及设计经验进行调整,引入综合影响系数。
    3.现有的国外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中,抗震设计主要局限于确定地震荷载,进行抗震计算,对于抗震工程措施很少涉及。本规范专列了抗震结构及工程措施一章,并明确规定抗震设计应包括抗震计算和抗震工程措施两部分。

    抗震设计规范颁发试行的过程中,对我国水工建筑物抗震减灾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规范》实施14年后的1992年,鉴于水工抗震学科发展十分迅速,和水电资源开发速度的加快,在高烈度区建设高坝大库的急需,两部提出修订《规范》任务。陈厚群再次担起修编规范组组长重任。修编规范面临的主要难题是:

    1. 工程抗震设防依据由确定烈度向地震危险性概率方法过渡。
    2. 工程建设向高烈度区修建200-300m高坝突破。
    3. 抗震计算由拟静力法进到考虑坝体-地基-库水动力相互作用的直接动力分析。
    4. 设计原则由传统的确定性方法向可靠度分析转轨。

    因此,修订内容从基础理论、分析方法等都有不少带突破性的修订补充,不仅工作量和难度都很大,而且涉及到许多新的基本问题,需要在修订过程中深入研究讨论。

    陈厚群同志迎着困难上,团结修编规范组的成员,克服了一道道难关,经过5年的努力,终于圆满完成了修编规范的任务。

    新《规范》受到专家们的好评,实施以来广泛应用于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抗震设计实践,有力推动了我国水电事业的发展,并于1999年获国家电力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

负责建置我国第一台大型三向六自由度模拟地震振动台

    大坝、核电站等复杂结构重大工程的抗震问题,计算分析难度较大。因此,世界各国目前都把结构动力试验作为重大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依据,而大型模拟地震动台是进行这类模型动力试验的主要设备。为此,于1980年经水利电力部批准,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建置大型模拟地震振动台,陈厚群就是这项建置工作的负责人。

    陈厚群为了完成这项建置工作,对世界各国目前已建的大型三向地震模拟振动台的技术指标,运行情况,存在问题,生产厂家,设备价格进行调查,并根据大坝、核电站等复杂结构重大工程的抗震试验要求必须具备的技术指标提出了可行性论证报告,通过了由原国家建委抗震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的技术审定。采取国际招标的办法,前西德申克公司中标,按照我国提出的技术指标和要求,专门设计制造整套模拟地震振动台系统。其中台面和基础由我国自行制造,申克公司验收合格。1987年5月完成了安装、调试和验收,确认该设备达到了设计要求。

    该设备是我国最大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5m×5m电液伺服式三向六自由度宽频域模拟地震振动台。最大载重量20吨,具有从0.1—120Hz足够宽的频段,以便满足大坝、核电站、高层建筑等重大工程缩尺模型的相似要求。该系统配有PDP-11/24计算机和FPS-100阵列处理机的数控装置,并能生成各种规则波、随机波、模拟地震波形包括拟合给定反应谱的人工模拟地震波。还配有100通道的PCM数据采集系统和功能齐全、绘图方便的数据处理系统。国际上许多著名的地震工程专家参观后表示极大称赞,在美国国家科委的专著中,被誉为“世界最佳的坝工抗震试验设备”,“与他们合作研究,将为美国研究人员提供混凝土坝非线性试验研究的极好手段”。

    为了充分发挥该大型模拟地震振动台的作用,1988年4月,原水利电力部批准以该振动台为核心设备的结构振动实验室为面向全国的结构振动开放实验室。1990年3月经中国科学院院长办公会议通过,批准纳入中国科学院开放研究实验室管理系列。决定聘任陈厚群同志为结构振动开放实验室主任。还批准成立以张光斗、黄文熙为顾问,潘家铮为主任的学术委员会。

    陈厚群同志为了搞好结构振动开放实验室,在认真学习兄弟开放实验室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起草了本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和近期研究内容,课题研究指南和实验室管理条例,提交学术委员会审议通过。先进的大型模拟地震振动台设施和开放的管理办法,吸引了国内外各部门从事抗震科研的专家学者的合作,开拓了研究领域。固定研究人员与客座研究人员的密切配合,实现了跨地区、跨行业以及生产、科研、教育、设计单位的联合攻关,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在1996年经中国科学院组织院士、专家评估中获得好评,建议列入国家重点实验室系列。

    在水利水电领域:对我国东江、二滩、小浪底、三峡、丰满、龙羊峡、小湾等许多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抗震关键技术攻关,取得了一批优秀成果。如小浪底工程进水塔群结构安全分析和孔板塔抗震试验研究,高混凝土坝设计计算和设计准则,先后获水利部、电力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核电领域:与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协作,对秦山核电站、恰希玛核电站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安全壳模型,高压安注泵,停堆冷泵,反应堆核燃料组件控制棒驱动机构等一系列关键结构和设备进行抗震试验研究。其中《秦山核电厂反应堆控制棒驱动机构抗震试验研究》于1994年获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机械工业领域:对模态综合技术,首次发现固定界面综合矩阵病态问题,并用拘束摄动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研制出微机静动分析程序,已应用于东方红3号卫星、风云2号卫星等重大工程。获机械工业部1993年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石化领域:与石化总公司等单位协作,先后对各种储油罐模型和精密仪器的减震进行试验研究。并对南京储油罐现场进行原型抗震试验研究。其中《常压式储液罐抗震性能研究》和《软土地基上储油罐抗震安全性的现场地震模拟试验研究》均获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建筑领域: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等单位合作,开展了隔震地板振动特性及减振效应试验研究,大开间高层楼房的抗震性能研究,240米高南京国际商城模型试验,400多米高的中央电视台及成都四川电视台发射塔进行了地震反应试验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本实验室与世界许多国家的抗震研究机构保持密切联系。经常参加一些重要的国际学术研讨会。

    本实验室开放10多年来,已成为进行抗震试验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前沿性课题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陈厚群同志为研究拱坝地震动力相互作用这个前沿性课题,利用大规模现场原型动力试验与理论分析相互验证的方法,历时20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地震作用下坝体-地基-库水间的动力相互作用对坝体地震反应及抗震安全性的影响,当前大坝抗震研究中的前沿性课题。迄今国内外在对这些问题的理论分析计算方面进展较快,已有较多研究成果。但由于所研究问题的复杂性,以及采用的研究方法、数学模型及其参数取值,求解方法都不尽相同,所得到的结果有时差异很大,影响其在实际工程抗震中的应用和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因此,当务之急是对已有的理论分析方法和程序计算进行必要的试验论证,以确定其实际应用的可行性和进一步改进的方向。鉴于问题涉及到地震波在无限域地基中的传播,很难在实验室中通过模型试验解决,因而现场大规模的原型动力试验成为主要的验证手段。

    早在1981年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就开始和美国加州大学就拱坝地震动力相互作用课题进行了长期的科研协作和交流,在张光斗先生的指导下,陈厚群是中方具体技术负责人和现场组织者。先后与有关单位一起在我国安徽响洪甸、广东泉水和美国蒙的赛路(Monticello)等拱坝进行了现场试验研究,取得了许多有意义的成果,有力地促进了拱坝动力相互作用的研究,验证和改进了考虑坝体-地基-库水动力相互作用的动力分析数学模型和计算程序,在我国240m高的二滩拱坝工程抗震设计和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这些研究成果,中美双方共同提出了进一步深入验证坝址河谷各点不均匀输入影响和库底反射取值及其对库水可压缩效应的影响等重要课题。为此,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和美国奎斯特(QUEST)结构工程公司在1991年1月签订了以验证上述问题为主要内容的中美地震工程科技合作项目议定书。先后对湖南省东江双曲拱坝和青海省龙羊峡重力拱坝进行了合作试验研究。

    湖南省东江双曲拱坝现场试验于1992年进行。本次试验研究成功地开发了通过下游坝底基岩群孔水封爆破产生的向坝基传播的地震动激励,水封爆破达到了重复使用爆孔的目的。测定了坝基沿高程各点不均匀分布的地震动输入及坝体反应;实测了库底地形和反射系数a;坝面和库内动水压力。验证现有坝体-地基-库水体系地震动力相互作用的分析方法、数学模型和参数取值。这样的现场试验和分析比较验证在国内外尚属首次,对学科发展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对实际工程抗震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青海省龙羊峡重力拱坝现场试验研究于1999年进行。本次试验开发了大药量库底基岩面爆破模拟地震法,激励起坝体-地基-库水体系获得成功。所激发的由基岩传播的地震波工程特性与天然地震波接近,特别是水中气泡破裂产生的地震效应使地震动的持续时间增大,进一步改善了激励效应。试验表明龙羊峡重力拱坝正对称高阶振型的影响显著,是导致坝体动力反应增大的重要原因,可能反映出重力拱坝在抗震性能上不一定较双曲拱坝有利的一面。更重要的是:目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在陈厚群领导下开发的计算拱坝坝基不均匀地震动输入的动力分析方法和程序再次得到验证,可以在工程中推广使用。

    本项研究于1997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出色完成“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为加速开发我国西南、西北丰富的水能资源,国家计划从“九五”开始修建一批大型和特大型水电站。这些地区多为高山峡谷,适宜修建体积小、工程量少、投资少的高拱坝。而这些地区多为高烈度区,拱坝抗震设计成为关键技术难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与国内实力较强的勘测设计研究院、研究所、高等院校等9个单位联合承担了“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300m级高拱坝抗震技术研究》, 陈厚群担起了攻关项目负责人的重任。他在深入调查研究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分析关键问题的基础上,分解出3个专题和12个子题。3个专题是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动输入机制研究,高拱坝抗震分析和坝肩动力稳定性研究,以及高拱坝的地震应力控制标准和抗震结构工程措施。经过5年的艰苦攻关,终于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研究成果的创新点是:

    ·提出了重大工程设定地震及其反应谱确定原则和工程实用方法;
    ·改进了坝址地震动输入功率谱模型,建立了坝址同各频域和时域的随机地震动输入场;
    · 首次开发和完善了能综合计入坝体横缝开合、坝基不均匀地震动输入,河谷坝基复杂地形地质条件及远域地基辐射阻尼等重要影响因素的、基于人工透射边界和动接触理论的时域显式波动求解的高拱坝抗震分析方法和程序;
    ·提出了基于连续介质力学、能考虑坝肩岩块动力效应及与坝体动力耦合的岩体抗震稳定分析方法,并给出了各岩块抗震稳定安全系数的时间历程;
    ·首次对高拱坝应力控制标准和抗震安全评价,提出了一个把地震作用及其效应分析方法、抗力和安全判别标准相互配套的、可操作性强的、较完整的实用方法和步骤;
    ·从抗震要求出发,探讨了坝体体型选择、设置底缝和周边缝影响,较系统的研究并定量分析了坝体上部布设抗震钢筋和布设减震装置的设计思想、设计方法等重大突破。

    这些研究成果已直接应用于小湾、溪洛渡高拱坝的工程抗震设计和龙羊峡水电站高拱坝竣工验收工作,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及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各类国际会议上引起重视。

    本项研究于2002年获国家电力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

建设一支过硬的水工抗震科研队伍

    从1961年陈厚群受命组建结构抗震组开始,现在已发展成为:具有中国地震局核发的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甲级资格证书;初步具有设计基于3S高新技术的水库诱发地震监测和预警分析系统的能力;在我国重大水利水电工程设置了强震观测台网系统;并初步建立了我国水工强震观测数据库;建置了先进的重大工程抗震试验基地;积累了长期和国外协作在坝址进行现场振动试验研究的较丰富经验和资料;与国内有关单位协作,开发应用了一批大坝抗震分析理论,方法和专用软件库;初步形成了一支约60%有硕士以上学位的、平均年龄不足40岁的研究队伍,培养了一批硕士、博士、博士后等不同层次的研究人员,已成为一个比较系统和完整、在国内外都具有一定影响的水工抗震科研集体。

    陈厚群一直认为:“所取得的一切成绩,都是这个集体各个成员长期共同努力的结果。个人的智慧和能力是有限的,离开了团队,个人是难有大作为的,在今天这个科技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加快,学科间的渗透很强,而竞争又十分剧烈的时代,尤其如此”。

    1997年他虽已65岁,在退离领导岗位十多年后,又毅然受命组建“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他竭力避免急功近利的局面出现;他要求对敏感的集体经济收支和分配应力求公开透明,自觉地接受群众监督;他坚持一切重大问题进行集体讨论的民主作风,,并公之于众;他倡导基层领导可民主选举产生,并不断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如今他已从领导岗位退下,但他倡导的“奉献、负责、求实、团结”的团队精神还在继续发扬。

    陈厚群当年在莫斯科亲自聆听到毛泽东主席讲的:“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到底是你们的,你们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这段名言。当年的朝阳如今已是“黄昏夕阳”了。他说:“之所以还‘老牛自知夕阳晚,无需扬鞭自奋蹄’的孜孜以求,只是想在实现振兴中华的夙愿中,在为以今天的“早上八、九点钟太阳”们为主体的团队建设中,能再为其搭桥铺路尽一点添砖加瓦的绵薄微力”。

献身与求实

    陈厚群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首批培养的知识分子,以报答党和人民的培育和期望为己任,为建设一个不再受人欺凌的强大中国献身。在他的身上,处处表现出献身和求实精神。

    他早在莫斯科动力学院学习期间,就承受着“决不能辜负祖国和人民的培育和期望”这一思想所包含的压力和动力,以全优成绩毕业答辩后,导师阿依伐尚教授再三主动要去找使馆提出要他留苏继续深造。这在当时苏联规定本科毕业必须工作两年后才能考研究生来说,属于破格。但在急于回国,早日投身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中去的强烈愿望驱使下,他婉谢了导师的深情厚意,回到了祖国。祖国的需要,就是他的志愿。1961年我国新丰江水电站发生水库地震,大坝急需抗震加固,领导责成由他负责筹建抗震组,分析大坝震害的原因,提出抗震加固措施。水工抗震是一门新学科,他在学校从未接触过。他不畏困难,边干边学,深入现场、虚心求教、刻苦钻研,终于和抗震组的同志们一起,通过大量室内试验、分析计算和现场观测,为工程抗震加固提供了可靠依据,同时也初步建立起了水科院结构抗震队伍。从此,水工抗震就成为他毕生的事业。

    陈厚群认为:“对一个抗震工作者来说,地震现场是难得的重要实践机会。一旦有震,当人们都紧急撤离时,抗震工作者却要迎着余震危险及时赶赴震中现场,为取得第一手资料而进行震害调查。在震害现场,住帐篷、吃空投救灾干粮,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奔波考察,这是我们份内职责。”他先后对云南东川、山东渤海湾、河北邢台、辽宁海城、内蒙和林格尔等一系列大地震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震害调查。每当在现场看到人民受灾的情景,更激发他作为一个抗震工作者的责任感。

    1976年发生唐山大地震并波及到北京时,陈厚群爱人正在东北出差,他在睡梦中被大地震惊醒,慌忙打着雨伞、领着两个孩子奔出楼外。家家户户都在忙于寻找安全地方搭简易抗震棚。但他首先想到的是抗震工作者的职责,感到地震就是命令,于是匆匆托付邻居照顾两个孩子,立即在朦眬的夜色中骑车从德外赶至院里,当即向地震部门了解震情后,主动向领导汇报待命。中午受命在大雨滂沱中随水电部有关人员搭乘军用直升飞机抵唐山了解陡河水库震害情况,返京后又参与起草向国务院的报告,深夜才回到家中,在倾盆大雨中却不知两个孩子的去向,好不容易才在他爱人单位车库的地上找到蜷缩在邻居身边的两个孩子。陈厚群的爱人因工作需要和交通受阻未回京前,在这段日子里,他始终按时上班,坚守岗位,积极开展工作并随时待命,即使孩子感冒发烧,也只是下班后才带她去挂急诊就医。

    在水利水电工程抗震科研的艰难道路上,陈厚群以创新、求实的科学精神和一丝不苟的严谨治学态度为人称道。他无论是在现场进行震害调查,原型、模型抗震试验,还是理论计算分析,总是一丝不苟,从不放过一些细节。从一些细节、现象中发现问题,认识本质。在浙江湖南镇大头坝的原型抗震试验中,发现在地震横河向分量作用下,起主要作用的是横河向振型。这个振型的频率,由大坝的整体横河向刚度决定。从而,圆满地解决了大头坝横河向抗震这一难题。

(苏克忠)
 

简历

1932年5月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
1950年9月—1952年9月 北京清华大学学习
1952年9月—1958年9月 选送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5年半学制大学学习毕业
1982年2月—至今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教授级高工,历任研究所长,研究中心主任,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1973—1978年负责编写我国第一部水工建筑物抗震规范。
1980—1981年受聘为美国哈扎公司高级工程师。
1984年国家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水电部特等劳模。
1986年全国总工会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1989年水利部特等劳模、国务院全国先进工作者。
1991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2年建设部全国抗震防灾先进工作者。
1995年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1年获何梁何利技术科学奖。

主要论著

1.“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96-221-03-02)高拱坝抗震分析和坝肩动力稳定性研究(专题第一负责人)
2. “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96-221-03-01)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动输入机制研究(专题第一负责人)
3. 抗震结构的最优设防烈度与可靠度,科学出版社(199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题(著者之一)
4. 地震工程概论,科学出版社,(1985年,再版),(著者之一)
5. 中国大坝50年(中、英文版),水利出版社,(2000),(著者之一)
6.陈厚群(主要课题负责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96-221-03)300m级高拱坝抗震技术研究,子题:高拱坝全级配混凝土动态试验研究,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0年4月
7. 陈厚群,郭明珠,重大工程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现代地震工程进展,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10。
8. Chen Houqun,Tu Jin,Zhang Baiyan,Assessment of Seismic Stability of Foundation Rock of Arch Dam Abutments,Proc.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s and New Challenges in Earthquake Engineering Research, Harbin, China, 2002, 8.
9. Chen Houqun,Earthquake resistance of Large dams in China, Proc. of the12th World Conference 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uckland, New Zealand, 2002, 2.
10. Chen Houqun,Earthquake Resistance of Large Dams, Large Dams in China, China Water Power Press, Beijing, 2000.
11. 陈厚群,西部大开发和南水北调中重大水工结构工程抗震的几个关键科技问题,新世纪地震工程与防震减灾,地震出版社,2002,10。
12. 陈厚群,我国大陆水工结构抗震,第五届海峡两岸水利科技交流研讨论文集,都江堰,2000。
13. “Seismic design and research for large dam in China”,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Hydropower & Dams,Vol,4,2000.
14. 当前我国水工抗震中的主要问题和发展动态,振动工程学报,第10卷,第3期,1997年3月。
15. 地震·核电站·安全性(百科知识”杂志1990年第6期)曾在中科院“香山会议”、“全国土木工程学科研究生论坛”、“中国水利学会青年论坛”等作过科学讲演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3/07/07 14:1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