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领导小组 | 任务分工表 | 贯彻落实 | 媒体聚焦 | 专家观点 | 图片长廊
 
  首页 >> 专题报道 >> 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 实现水利科技新跨越 >> 媒体聚焦
中国水利报社:认识上的重大飞跃 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
发布日期: 2011-03-23  来源:

 

认识上的重大飞跃  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

——写在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之际(上篇)

  这是令人振奋的消息,这是全国水利人期盼已久的喜讯——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正式公布。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的大兴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伟大号召。这也是自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7年聚焦“三农”问题后,首次将主题指向一个专业领域。这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出台的首个水利综合性的纲领性文件。

  《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定位,以及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举措。《决定》的出台,在中国水利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一个重大的里程碑,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改革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

  水,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进入新世纪,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水的问题愈演愈烈。洪旱灾害频繁,特别是水短缺问题日益凸显。“水资源将比石油更昂贵,很多战争将因水而引发”——这并非危言耸听。现实中,国与国之间,因水而引发的争端和冲突越来越多。各国和国际社会普遍开始关注水的问题,纷纷采取行动,制定行动纲领。

  我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水旱灾害更加频繁,水利对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古人云“圣人之治,其枢在水”。纵观历史,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之大计。当前我国正处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关键时期,无论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还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无论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还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都迫切需要加快水利发展,切实增强水利支撑保障能力;都迫切需要转变水利发展方式,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都迫切需要深化水利各个领域改革,突破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出台《决定》,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

  《决定》对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定位进行了全新阐述: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这深刻诠释了水利不断丰富的内涵,逐步拓展的功能、领域,以及独特的地位和属性。

  这一战略定位,是对我国基本国情水情的准确把握,是对水利发展阶段特征的科学判断。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水利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水情。洪涝灾害频繁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大,我国水利面临的形势更趋严峻,增强防灾减灾能力要求越来越迫切,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越来越繁重,加快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局面任务越来越艰巨。特别是2010年,西南地区发生特大干旱,多数省区市遭受洪涝灾害,部分地方突发严重山洪泥石流,再次警示我们:加快水利建设刻不容缓。无论是“心腹大患”“主要瓶颈”“最大硬伤”“明显短板”,还是“更趋严峻”“刻不容缓”,这些刺眼的“极端”字眼,用在我们党的重要文件中,并不多见。这充分说明了“水利滞后”的严重程度和加快水利发展的急迫。

  这一战略定位,是党和国家对水利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升华,是认识上的又一次重大飞跃。我们党和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水利的地位作用作出过不同的论断。早在1934年,毛泽东主席就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改革开放至上世纪末,国家又明确“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进入21世纪,中央提出“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水资源形势深刻变化,水安全状况日趋严峻,水利对全局的影响更为重大,地位愈加凸显。党中央、国务院总结我国长期治水经验,重新认识水资源的重要作用,重新审视水利的重要地位,在“中央一号文件”中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水利的战略定位。这是第一次在我们党的重要文件中,全面深刻阐述水利在现代农业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中的重要地位,第一次将水利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第一次鲜明提出水利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这对统一全党思想、形成全民共识、凝聚全社会力量、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方位决定方略,定位决定摆位。《决定》强调,“要把水利工作摆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确在指导思想上,要“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要坚持民生优先、统筹兼顾、人水和谐、政府主导和改革创新“五项基本原则”。提出力争通过5年到10年的努力,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等“四大体系”,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这不仅为水利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描绘了宏伟蓝图,而且明确了实现路径。

  无论是强化战略定位,还是完成目标任务,都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来保障,特别是投入尤为重要。1998年大水后,国家加大水利建设投入力度,办了一些多年想办但一直没办的大事。但水利投入仍存在供需缺口大、波动频繁、占国家财政支出比重低等问题。必须下大决心增加水利投入。而水利的“公益性”属性,决定了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决定》明确要求,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各级财政性资金对水利投入的总量和增幅要有明显提高,进一步提高水利建设资金在国家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大幅度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水利投入,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完善水利基金政策,延长征收年限,拓宽来源渠道,增加收入规模,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水利信贷资金,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水利建设。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1倍。在中央文件中,对投入要求如此明确具体,十分少有。这充分体现了中央加大水利投入、加快水利发展的巨大决心。这些含金量极高的政策举措,不仅为水利建设带来“真金白银”,而且将形成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从根本上破解水利发展投入严重不足的难题。这在水利发展史上是一大突破。

  水资源短缺是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然而,在现实中,水短缺与水浪费并存,污水治理与超标排放并存,水资源盲目、过度、低水平开发现象严重,经济社会发展付出的水资源和水环境代价沉重。长此下去,将导致水资源难以承载,水环境难以承受,经济发展难以持续,人与自然难以和谐。

  要彻底扭转这种局面,亟须在水资源管理上寻求新突破——必须像重视国家粮食安全一样重视水资源安全,像严格土地管理一样严格水资源管理,像抓好节能减排一样抓好节水。《决定》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并强调将其“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要求从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个方面,建立“三项制度”,确立“三条红线”,同时“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明确“县级以上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负总责”,并将其“作为各级政府相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这是我国水资源管理上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

  《决定》还针对水利发展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改革总体滞后的问题,提出要不断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同时,还强调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水利工作的领导,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水利工作。这将为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机制和组织保障。

  思想认识上的重大飞跃,投入政策上的重大突破,管理制度上的重大创新。这一切昭示着,以《决定》出台为标志,中国水利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时代,迎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战略机遇期。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17/12/07 18:1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