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南水北调能解决北方水资源短缺问题

撰文/张野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随着北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步伐加快,水资源短缺形势日益严峻,南水北调工程是当前解决北方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可行之路、必由之路。

        我国水资源短缺,人均水资源量为2100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约1/4,且时空分布不均,南方水多,北方水少。黄淮海流域是我国水资源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最为突出的地区,人均水资源量462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1%,其中京津两市所在的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仅为292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7。黄淮海流域总人口4.4亿,约占全国人口的35%,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国35%,人口密度大,大中城市多,在我国国民经济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水资源量仅占全国总量的7.2%。由于长期干旱缺水,这一地区有2亿多人口不同程度存在饮水困难,700多万人长期饮用高氟水、苦咸水,一批重大工业建设项目难以投资落户,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由于缺水,不得不过度利用地表水,大量超采地下水,挤占农业及生态用水,造成地面下沉、海水入侵、生态恶化。黄淮海流域水污染严重的形势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由于资源性缺水,即使充分节水、治污、挖潜,黄淮海流域仅靠当地水资源已不能支撑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缓解黄淮海流域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中央决定实施南水北调工程。

        经过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勘测、规划和研究,在分析比较50多种规划方案的基础上,分别在长江下游、中游、上游规划了三个调水区,形成了南水北调工程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路。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相互联接,构成我国中部地区水资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总体格局。南水北调工程规划最终调水规模为448亿立方米,其中东线148亿立方米,分三期实施;中线130亿立方米,分两期实施;西线170亿立方米,分三期实施。建设时间约需40~50年。从目前的缺水形势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等综合分析,先期实施东线一期工程和中线一期工程,可研阶段总投资为2546亿元,供水对象主要为城市。

        南水北调工程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首先,东、中线一期工程增加调水规模133亿立方米,为缺水城市提供了可靠的水资源条件。直接受益人口达1.1亿人,直接供水的县级以上城市253个。第二,促进受水区产业结构调整。工程建成通水可以使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等北方近百座大中城市摆脱缺水的制约,为经济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地区结构调整创造机会和空间。第三,扩大就业机会。由于调水工程的实施,每年可以拉动我国经济0.2~0.3个百分点,增加就业人口50~60万人。第四,经济、生态等效益明显。按照2000年价格水平,东、中线一期工程实施后,将产生农业供水效益、防洪效益、航运效益、排涝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平均每年直接经济效益约为553亿元。中线一期工程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使汉江中下游地区防洪标准由目前的2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为70余万人消除洪水威胁。

        南水北调工程于2002年12月27日开工以来,工程建设、征地移民、治污环保、文物保护、运行管理等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工程建设质量处于可控状态。工程建设中面临的北京PCCP压力管道技术、丹江口大坝加高新老混凝土结合技术、中线穿黄河隧洞工程内外衬技术、特大型渡槽设计施工技术、明渠膨胀土渠坡处理技术、东线低扬程大流量高效水泵机组水力模型研制等关键技术得到突破。治污环保效用显现,东线426项治污项目全部完成,黄河以南36个考核断面水质基本达标,中线丹江口库区陶岔取水口水质稳定达到Ⅰ~Ⅱ类水质。移民搬迁基本完成。目前,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者们正在围绕“五突出”—突出重点推进度、突出高压抓质量、突出帮扶稳移民、突出深化保水质、突出监控管资金,着力全方位加快推进工程建设,为实现东线一期工程2013年通水,中线一期工程2013年完成主体工程、2014年汛后通水的目标而不懈努力。

        【作者简介】

        张野(1957~),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待遇。长期从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工作。曾任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局长、中国葛洲坝集团董事长、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局长等职。参与了大渡河铜介子、黄河小浪底、长江三峡、南水北调等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现为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大坝协会副理事长。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17/12/07 18: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