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第 1期(总第 93期)
2013-04-02
淮河治本的几个问题和有关措施

韩其为

   

一.       淮河中游现状[1]

1.淮河是一条重要的河流,属于我国七大江河之一。它原是一条出路畅通直接入海的好河。两岸农业旱涝保丰收。经济富饶,文化发达。所谓:“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甚至“天下无江淮不能以足用,江淮无天下自可以为国”。公元1194年至1855年黄河夺淮661年间,大量泥沙侵入,致使北面和东面大量淤积,破坏了淮北的一些河道,夺取了淮河入海通道,逼其改道长江入海。据文献[2]调查和分析“正阳关一带河床淤高3m-4m, 蚌埠上下也如此,盱眙附近淤高4m~5m,淮阴、老坝头河段淤高8m~10m”。从而恶化了淮河泄洪排涝条件,特别是形成了洪泽湖,对中游河道产生了强烈的顶托。致使淮河蚌埠以下至入湖口河底高程由-5.0m~-7.0m,升为10m~12m ,形成1.65%00~1.84%00的倒坡,近代最为严重的就是这种顶托。

2.需要说明的是,洪泽湖对淮河中游的影响与河流上一般的水库不一样。水库兴建要考虑对上游的影响和移民,水库水位与上游淹没和移民是相应的,因此对上游两岸是保证了防洪安全的。而洪泽湖的水位并不是由上游河道防洪安全确定的。事实上,夺淮后,洪泽湖从最初的洼地到目前,水位抬高了约6m, 对淮河中游河道水位的抬高已达3m~5m。这就是洪泽湖对中游河道顶托十分严峻的表现。如按修建水库的标准满足淮河中游防洪要求,则应去掉洪泽湖。

未标题-2.jpg

图1  淮河干流蚌埠至洪泽湖出口平面示意图

但是从另一方面看,洪泽湖有数十亿m3的宝贵水资源,还是航运和南水北调通道,这对下游,特别是对江苏省是特别重要的。因此,保持洪泽湖的功能和淮河中游治理是矛盾的。

3.治理淮河国家十分重视,1950年毛主席即发出了治淮号召。长期以来国家已有大量投入,淮河水利委员会和安徽省、江苏省等单位先后完成了大量工程,原定防洪体系已基本建成,每项工程都发挥了作用。60多年的实践,大幅度减少了洪涝灾害的损失,取得了巨大效益。但是目前淮河中游防洪排涝方面仍然存在必须解决的问题:(1)河道泄洪能力不足,目前干流蚌埠以下仅能通过8000m3/s~11500m3/s,无法满足设计洪水要求的13000m3/s。(2)洪泽湖顶托严重。老子山年内水位最大变幅3.19m,吴家渡10.26m,说明洪水时该段河流必须自动将吴家渡水位壅高7.07m,形成约0.40%00坡降后才能被输走。(3)中小洪水,坡降小,洪水持续时间长,形成“关门淹”。如平滩流量3500m3/s,坡降仅0.227%00。(4)洪水消退时间长,而且流量长期在平滩流量以上,2003年7月5日最大流量 8370m3/s,洪峰持续时间长,流量大于5000m3/s有36天;大于4000m3/s有57天,大于3000m3/s有86天。水量达303亿m3以上。吴家渡一带平滩流量约为3500m3/s左右,可见此次洪水长期漫滩,2007年洪水也有类似情况。这是与一般河道漫滩时间短不同的(一般河道洪水漫滩不过数天或十多天),说明其主河槽过小,这正是黄河夺淮后河道淤积的结果。(5)正因为洪水漫滩多,使分蓄洪区使用频繁,淹没大。而且退水慢,形成涝灾严重。(6)更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洪泽湖仍有一定泥沙淤积,仅入湖段年抬高水位约2cm。25年则会抬高0.5 m。入湖段的倒坡降也会继续发展。因此上述各种现象只会愈来愈严重。

二、对淮河中游有关洪水灾害和治理的几点认识

    多年来对淮河中游灾害和治理,大量研究者提出了多方面的认识,也包括不同观点[1,2,3]。吸取和分析这些观点,结合我们的研究,有下述几点认识。1.淮河洪涝灾害治理的重点应该是其中游,特别是蚌埠至洪泽湖出口。2.洪泽湖对淮河中游的影响不能看轻。这主要有三点:第一,洪泽湖顶托,减少了蚌埠以下的水面比降。例如当流量1000m3/s~8650m3/s时,水面坡降才由0.0680/000增至0.40/000,达到该段不受壅水时的坡降。而当平滩流量3500m3/s时,坡降才0.2270/000。若按不壅水时0.40/000的坡降,则在同样断面尺寸下,过流量则可加大至1.33倍,即4655m3/s。可见顶托减小了河流平滩流量。这是中小洪水容易漫滩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二,平滩流量远小于第二造床流量(6500m3/s)致使洪水漫滩多,是另一个原因。看来这与黄河夺淮后洪泽湖水位抬高引起河底淤积有关,这可从河底高程由浮山-5.0m~-7.0m增至10m的倒坡看出。在这两者作用下,使大于平滩流量的时间很长。例如2003年7月大水,峰顶流量8370m3/s,只能算中等洪水,但是大于平滩流量的天数有71.5天,使两岸滩地及分蓄洪区长期“关门淹”。第三,若不受湖水运用控制(河湖分离后),出湖水位能在汛前降低数米,显然对中游一定范围内河段是有效果的。3.中游河道疏浚、溯源冲刷有一定效果,但是这只能在下段,即洪泽湖水位降低,或入湖前水位降低后效果才明显,否则效果有限。4.河湖分离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迅速独立的降低河道水位,而不影响洪泽湖的蓄水运用。同时还可冲刷河道(特别是湖中河道),做到泥沙淤积年年清。这正如水库长期使用一样。5.目前泥沙来量已大幅减少,但是25年,抬高0.5m仍然需要控制,特别是主要淤在变动回水区。6.河湖分离是主要的,已有不同设想方案,但是应注意两点:第一,方案应有利于入湖河道的裁弯取直,节省河长,以降低落差。第二,河湖分离的影响也是有限的,同时单纯的河湖分离也不可能完全解决中游洪水的问题。7.河道治理工程影响的范围都是有限的,因此要想从洪泽湖至鲁台子洪水位均有降低效果,必须几项工程措施结合。

三、淮河治本思路和目标

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采取综合的、从根本上治理,即治本。从上述存在的问题看,治本应包括:大幅降低中游洪水位;解决河、湖矛盾,使它们的彼此运用不干扰;尽可能适当扩大主河槽;减少以至避免泥沙在河道中淤积和抬高河流水位。

于是淮河中游治本的目标是:维持洪泽湖水资源安全条件下,尽可能降低淮河中游水位,使干流13000m3/s和洪泽湖18800m3/s时行洪安全,并且尽可能少使用或不使用分蓄洪区,完全避免“关门淹“,消除泥沙淤积对淮河中游水位抬高的影响,扩大入海通道,同时为洪泽湖以下开发二级入海航道创造条件。

四.治本的潜力

淮河治理尚有四方面的潜力:扩大冯铁营引河,裁弯曲直,改变入湖流路;疏浚中游河道,降低其水位;河湖分离;扩大入海河道,降低湖中水道的水位。

1.扩大冯铁营引河,裁弯取直,改变入湖流路。现有入湖河道流路为:浮山-洪山头-盱眙-老子山(入湖),全长81.4km。若将其改道(裁弯取直)为:浮山-冯铁营引河进口-冯铁营引河出口(入湖),全长20km,缩短入湖河长61.4km。如按水面坡降0.4%00 ,则在相应断面条件下,可节省落差2.46 m。考虑湖面落差后,也能节省1.9m 。当然要达到相应断面,新的流路在冯铁营引河至浮山河道要疏浚。

2. 疏浚是降低浮山以上河道水位的潜力。吴家渡至浮山河段疏浚的可能性。这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前面已指出,据调查分析,黄河夺淮后,淮河中游河槽普遍淤积3m~5m,致使水位很容易上滩,上滩后,滩上过流有限,实际绝大部分水流仍靠主槽输送,故水位也要相应抬高。但是,经对吴家渡、小柳巷两站水沙资料分析,得到第二造床流量约为6500m3/s,它相当于平滩流量的理想值。这就是说平滩流量有扩大的潜力。如疏浚,则相当于部分恢复原河槽,不仅过流能力加大,而且会使下游(如浮山)水位降低能顺利向上游传播。第二,该段近20年来由于来沙少,而挟沙能力相对较大,故总体处于冲刷。据2001年至2009年地形,该段“冲刷“5614 (据相应的输沙量差为1059 ,说明该“冲刷量”大部分可能是挖沙量)。但是不论挖沙还是冲刷,说明 河床降低。这对疏浚是有利的,不会引起较多的回淤。第三,淮河中游河道发育在有硬粘土层的Q3地层上,一般堆积了约10m的松软沉积物(Q4)。现在河底边界在一些河段直接落在硬粘土层上,岸壁多受这一地层控制,致使河流较为窄深,并且进一步朝此方向演变。据四个水文站资料,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至2008年,它们的平均河相系数由3.54减至2.23。因此疏浚仍可采用窄深断面形式,不致占用更多滩地,而能维持稳定。第四,疏浚过程中,如何结合挖沙与冲刷,特别是利用下游水位降低后引起的溯源冲刷是很重要的。

3. 河湖分离。从减少河湖相互影响,将其分离是必须的。也是淮河治本的关键。河湖分离采用湖中修隔离堤,分离出宽约5km的湖中水道,以供入江和入海水道泄水。湖中水道最终全部由冯铁营入口,这可以使全部入湖河道均能减少河长。河湖分离后,既能维持洪泽湖的正常运用,又能使湖中河道按防洪除涝的要求自由运用,例如洪水时,可以使湖中河道单独降低水位,加大泄量,加大泥沙冲刷。不仅能维持湖中河道不淤积,而且可使其不断刷深。河湖分离是彻底解决洪泽湖对淮河中游顶托的措施。当然,湖中河道与湖泊分离是在它们相互有矛盾的时候。当湖泊汛末充水和汛期泄水可以通过彼此之间建闸来控制。可见这里的河湖分离实际是控制性的河湖分离。

河湖分离,前人已做过一些研究,有代表性的为“盱眙新河”方案和“林一山方案”。“盱眙新河”是从盱眙县城下游四山湖开一条长22.8km的新河,绕过洪泽湖,在三河闸下约1km处汇入江水道。其问题是盱眙处河床高程已达约9m,降低水位小,对吴家渡已无效果。此外,新河经历之处多为Q3,工程量大。“林一山方案”是在洪泽湖南堤和东堤之内1000m处,修建平行的大堤,使两堤之间的湖区接淮河中游河道,完成河湖分离。这个方案强调了走故道,但是没有走冯铁营裁弯,故未使入湖河段缩短61.4km。因此该方案并不强调减少落差,而是强调溯源冲刷,并且要靠下游的人工深水河道带动中游河道的冲刷。该方案出湖的下游河道仍然入江。由于现在的入江水道并不是一般意义的河道,而是低洼地区和一些湖泊,流路很乱,过流能力不足,由此需要开挖一条长90km宽约300m~400m能够通过15000m3/s流量的深水河道。此深水河道的水深在最大过流能力时可能达20m )。

至于河湖分离本方案的优点主要是,入湖河道裁弯与部分利用河湖中故道相结合,可最终节省落差约2m, 入江和入海水道并存,对下游河道没有特别要求,只是在规划入海河道二期完成二河闸过流能力6200m3/s的基础上,加上冯铁营至浮山引河扩大和疏浚。从而使洪水流量 18800m3/s蒋坝水位不超过14.81m,而当流量 15000m3/s以下,蒋坝水位不超过13.31m[2]。这是未考虑加大入江水道流量 、湖中河道疏浚与河湖分离的情况。

4. 降低洪泽湖水位的潜力。

(1) 在设计洪水条件下,淮干13000m3/s,入湖18800m3/s。据二期规模,入海水道过流6200m3/s时,蒋坝设计水位15.60m。据分析[1]若入海水道扩大至9200m3/s,蒋坝水位为13.81m;若入海水道扩大至10650m3/s,则蒋坝水位13.31m。这说明在两股入湖水道(老水道与冯铁营引河)时,加大入海水道的分流比,可降低控制出湖的蒋坝水位。这是未考虑湖中水道冲刷与疏浚的情况。

(2)河湖分离后,出湖水位的高低是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由控制的。因此湖中河道水位降低是很自然的。降低的范围主要决定于泄水闸门底坎高程和下游河道水位。初步估计,使设计洪水下,湖中河道出湖水位降至13m~11m是完全可能的。

(3)河湖分离后,湖中河道可以人为控制其冲淤。由于洪泽湖淤积严重,平均底高程一般为7m~10m。因此,要加大过水能力,应制造冲刷和疏浚。初步考虑采用复式断面,下半部深5m,河道宽5000m,在底部通过疏浚结合冲刷形成宽约500m , 深5m的窄槽 ,以便中小洪水3000m3/s~5000m3/s流量时冲刷。当然复式断面上半部也需要一定的开挖和冲刷。当水位13m时,采用坡降0.1 ,糙率0.021.则上述断面总流量为13600m3/s;冯铁营出口水位13.61m。再降低坝前水位,当湖中坡降达0.196 ,即可过流18800m3/s,此时冯铁营出口水位不超过14.20m。

下游河道的条件。目前洪泽湖设计洪水的下游泄量仍不能满足,需要扩大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其过流能力宜扩大至10000m3/s左右。

(4)下游河道的条件。上述洪泽湖水位降低还依赖下游 河道和泄水建筑物的条件。一是从总体看,不论入江还是入海河道,下游河道均有充裕的坡降,这是一项最基本的条件。从入海水道看,入海处最高潮位3.6m,最低1m,可按平均值2.3m计。另一方面,入海水道上有四个闸,消耗水头约1.2m。则入海水道的坡降为  ,至于入江河道,由于出口5.1m,则平均坡降为 ,可见它们的坡降均大于淮河中游 干流平均坡降0.4%00 ,其富裕部分可在泄水闸上消耗。其次为与湖中河道相应,闸的底坎高程似应取为3m-5m较为恰当。至于入海河道的扩大,已如前述。尚需指出的是,扩大入海河道,不仅是防洪,治河的要求,也是入海航运的需要。据江苏省有关部门提到按发改委精神,淮河下游要由6级航道扩大为2级航道。

5.上述四方面的治理组合,可组成淮河治本方案。

上述四方面潜力如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淮河中游河道治本的方案。其可能的主要效益:当设计洪水位时,洪泽湖中水道出口水位可控制在13m;冯铁营出口水位可控制14.2m。而在一定疏浚条件下,浮山水位可控制15 m 左右,较之设计洪水位18.35m 降低3.35m。如浮山以上不疏浚,则蚌埠水位降低0.45m,而至214km的0.1m。如再加上浮山至蚌埠疏浚约2m深,则浮山水位降低约3.35m,蚌埠水位降低约3m,而在蚌埠以上100km内水位降低由蚌埠的约3m减少至0.38m。

五.淮河中游的根治有关工程措施

1.在现有的基础上扩大冯铁营引河,同时疏浚浮山至冯铁营入口段,初期冯铁营引河与现入湖河道(浮山-盱眙-老子山)同时运用。以后现入湖河道会逐渐淤积走向衰亡,或予建闸控制。冯铁营入湖河道采用疏浚与利用冲刷逐渐扩大。最后形成单一一入湖河道。

2.修建湖中河道,通过两条隔堤,实行河湖分离,在二河闸以上宽5000m,二河闸至三河闸宽3000m 。入江入海河道并用,逐步扩大入海河道。入海河道应结合航运开发进行,流量应扩大10000m3/s左右,以便于下泄设计洪水。为此湖中河道应有相当疏浚和冲刷。

3.入海河道的三河闸应将底坎高程下降至3m~5m。

4.浮山到蚌埠疏浚效果大,且工程量并不很大。如在下游措施使浮山水位降低3.35m基础上,再按前述开挖2 m,则估计开挖方量1.64亿m3。但是可使蚌埠设计洪水位降低3m以上,并且此效益能长期维持。真正做到了根治是划算的。而且目前该段处于冲刷,加之挖沙,2001年至2009年河床即降低5000m3。可见这两种潜力很好利用后,会大幅度减小疏浚量。

  

六.淮河中游治本的效果

在上述几种措施配合下,治本工程总体完成后的效果:

1. 缩短入湖水道的长度约61.4km,从而可降低洪水落差1.9m左右。

2. 便于汛前、汛期迅速降低湖中河道出湖水位至13m,甚至更低,以加大湖中水道冲刷。

3.蚌埠至冯铁营河道在相应的疏浚和冲刷下,可使设计水位降低3m。

4.加大加快中等洪水排泄,可以避免“关门淹”。

5. 蚌埠以下洪水一般不上滩,大幅度减少、减缓分、蓄洪区的运用和滞洪时间。

6.湖泊部分按正常运用,不受干扰,即能正常维持各阶段蓄水位。

7.由于泥沙少,且湖中河道向下游排出泥沙会有所增加,可做到年年清。水库淤积减少,因此上述效益应能长期保持。

参考文献

1.        中水淮河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安徽省和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淮河中游河道特性与整治研究报告,2011年3月。

2.        林一山,河流辩证法与冲积平原河流治理,长江出版社,2007年12月。

3.        顾问组(钱正英院士等),淮河中游的洪涝灾害及其治理----《淮河中游洪涝问题与对策研究》的咨询意见。

(作者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我院河流泥沙科学专家)

编辑:吉梦喆

京ICP备05073364号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北京车公庄西路20号(地理示意图)   100044   web@iwhr.com | 旧版回顾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17/12/07 18:5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