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 3期(总第 78期)
2011-01-13
波浪发电技术简介

符平,袁恩来

一、 波浪能

波浪能是指水面波动所具有的动能和势能,海洋中波浪能储量丰富,是主要的可再生能源之一,作为波浪能开发利用主要形式的波浪发电潜力巨大。据统计,离岸2km至10km海域内其能量密度可达40kW/m。波浪能有效开发取决于相关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已引起有关国家和政府的重视,在过去30多年中,先后投入资金支持波浪发电技术的试验研究和示范应用,目前已接近商业化应用水平,且在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方面仍有很大潜力。

二 、波浪能发电原理

波浪发电装置种类繁多,但通常都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能量捕获系统,结构形式主要有振荡水柱式、摆式、聚波水库式、振荡浮子式等;第二部分为能量转换系统,用于把俘获的能量转换为特定形式的机械能或电能,主要有空气叶轮、低水头水轮机、液压系统以及发电机等。

1、振荡水柱波能装置 

振荡水柱波能装置可分为漂浮式和岸式(固定式)两种,目前已建成的以岸式为主,结构如图1所示。

图1岸式振荡水柱波能装置结构

振荡水柱波能装置一般以空气为介质,进行两级能量转换,其中一级转换机构为气室,二级转换机构为涡轮机(turbine)。气室下部在水下与海水连通,气室的上部与大气连通。在波浪力的作用下,水柱在气室内推动空气作强迫往复运动,将波浪能转换成空气的压能和动能,从而推动气室上部出口(喷嘴)处的涡轮机和发电机发电。

振荡水柱波能装置的优点是转换装置不与海水接触,防腐性能好,可靠性较高;装置位于水面附近,施工难度小,维护方便,因而受到人们更多的重视,一度成为波浪能发电的主流装置。其缺点是能量转换效率较低。

2、摆式波能装置

摆式波能装置也可分为漂浮式和岸式(固定式)两种,其大致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摆式波能发电装置结构

摆体是摆式装置的一级能量转换机构。在波浪的作用下,摆体作前后或上下摆动,将波浪能转换与摆轴相联的液压装置的动能,再带动发电机发电。摆体的运动很适合波浪大推力和低频的特性。因此,摆式装置的转换效率较高,但机械和液压机构的维护较为困难。

3、聚波水库装置

聚波水库装置包括了收缩波道式装置和槽式装置两类。收缩坡道波能装置结构如图3所示,呈喇叭型,为一级能量转换机构,具有聚波和能量转换的双重作用。波浪在逐渐变窄的坡道中,波高不断增加,直至波峰溢过边墙,从而将波浪能转换成势能贮存在贮水库中。收缩坡道装置的优点是一级能量转换没有活动部件,可靠性好,维护费用低,系统出力稳定,但电站建造对地形有要求,不易推广。 对于槽式装置虽可靠性较高,但效率不高,波浪发电中较少采用该结构。

图3 收缩坡道波能装置结构

4 、振荡浮子(点吸收)技术

振荡浮子技术是利用波浪的运动推动装置的活动部分——鸭体、筏体、浮子等产生往复运动,通过油、水等中间介质推动发电装置发电。振荡浮子技术包括浮子式、鸭式、筏式等诸多技术(图4,图5),是目前主流的波浪能发电技术,世界各国已建成多个试验装置。

图4 鸭式波能装置结构

图5 筏式波能装置结构

三、 波浪发电的关键技术和成本

波浪能具有不稳定和周期变化的特点,现有波浪发电技术还存在能量捕获效率低,输出能量不稳定,以及海域环境的适应性差等不足,需要在后续的研究工作中逐步解决。

要实现波浪能成为可规模化开发的高品位能源,首先要解决的是波浪能装置的稳定输出问题,其次是发电效率问题。目前大部分波浪能发电装置从波能到电能的转换效率只有10%~30%,如何提高转换效率是面临的主要技术难题之一。另外,波浪能发电装置一般位于大浪海域,载荷复杂,破坏力强,且受海水腐蚀,因此提高设备的可靠性、耐久性及对海域环境的适应性也是波浪能发电研究的重要内容。

2010年5月26日-27日,“中美可再生能源产业论坛”在北京召开,有关专家分析了当前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各类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与燃煤火力发电电价对比如图8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目前海洋能发电成本相对较高,但随着技术的逐步成熟和规模化运行,成本将会大幅下降。

图8 各类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与燃煤火力发电电价对比

总之,波浪能发电的关键在于如何提高波浪能发电效率和发电稳定性,降低发电成本,从而实现商业运行。

四、小结

在波浪发电技术兴起之初,其主要形式是振荡水柱式、摆式和聚波水库式等,多个国家进行了试验,并取得了一定成果。近年来,各个国家开始发展浮子式波浪能发电技术,已逐步成为波浪能发电的主要发展方向,如英国的“海蛇号”、“巨蟒”,美国的PowerBuoy等,这些设计方案已经通过原型测试,即将进行示范性运行。随着技术的日趋成熟,波浪能发电质量将逐步提高,同时成本会进一步下降,波浪能发电将会在能源供应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京ICP备05073364号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北京车公庄西路20号(地理示意图)   100044   web@iwhr.com | 旧版回顾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17/12/07 18:17:15